第二书包网辣文 > 其他小说 > 方山狐 > 木 梁 台
    昌乐红河镇台东官庄村西二百米处有一大土堆,名字叫木梁台。据台上有一座光绪十二年重修庙宇的碑文记载,渠西五十里,旧有木梁台。渠,就是现在的牟山水库,红河、汶河皆流入此处。同时,当地有一民谣曰:“木梁台,木梁台,四七二十八登崖,透心碑对着空心槐”。这些充分说明此土堆历史悠久,年代已深。至于这个封土二十多米高的大土堆为什么叫木梁台现无证可考。

    据该村老人讲,台东官庄村周围原有六个封土十几米、二十几米大小不等的土堆,其中木梁台算是最大的一个,现保存完好,上面有庙宇,每年有香火,热闹非凡。其它五个土堆在****年代被毁。已毁的土堆,土的层次很多,土五颜六色,有黑土、有黄土,还有沙土等等,像是逐年填筑而成的,从而可以判断,这些土堆原来就是一座座坟墓。自此往东十里路岭南的王家埠村,也有如此大小的六个冢子,站在冢子上,远处的牟山水库尽收眼底。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些冢子保存完好,到八十年代初,文物偷盗者就把目光瞄到了这里,夜夜挖洞,不几天就把地下陪葬品盗了个干干净净,不几年功夫,封丘之土就垫了路填了猪圈,轮换成了肥料,六个硕大的封丘夷为平地。

    《史记太公世家》记载: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HN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立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

    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徙薄姑都,治临菑。

    太公初封营邱,经历五世,六世胡公迁都薄姑,七世献公诛杀胡公,迁都临淄。

    昌乐营邱镇古城村,姜太公吕望初建都于此,寿光纪台乡纪台村历史考证为纪国故都,这些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台东村离昌乐的古城村、寿光的的纪台村都很近,纪国已故的国王、诸侯、大臣有部分葬于台东村东边的王家埠村,封丘形成一个个大土堆。据考证,木梁台就是姜太公的坟墓。有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吏部侍郎阎循观《西涧草堂诗集》“登木梁台”诗云:“层台冠西岭,云际独攀登;沧海遥如带,沂山近可凭;地崩庚戌水,铭记太公陵;欲辩临淄误,返周亦缺徵。”并诗后加注云:“雍正八年(庚戌年)大水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陵’碣旋裂。”据记载,雍正八年夏,天降暴雨,汶河上游沂山之水倾泻汶河,汶水暴涨,洪水涨过HB北岭,沿岸饿殍满地,几无收成,也正是这次大水,把木梁台坍塌了半边。过后四村八疃的村民,肩扛车拉,两天就把封土重新填回,恢复了原装。

    为什么周边的冢子消失殆尽,独留此冢几千年不消呢?据台东官庄老人们说,这个冢子上,原来有很大庙宇,有东南西三个大门,里面正殿配殿齐全,周边四百亩的土地都是这个庙里的庙产,所得收益也是全部用于庙里修缮开销支出。神仙东西动不得,动了眼瞎腿也折。七十年代末,周边的几个冢子,纷纷被村人削去,晒了土垫了猪圈,填了湾,偏偏就有李姓父子不信邪,就打起了大冢子的主意,一早爷俩就推上车子去大冢子挖土,刚挖上土走到半道,老子的右腿就突然的跪在了地上,任是怎么拉,也是抬不起来,就只那么弯着立不起来了,儿子嗷嗷直叫干着急,才待背回家去救治,正在这时,突然窜出一个妇女,披头散发,灰头土面,赤身裸体,身后跟着一帮孩子,呼呼站立父子跟前,父子一看,正是自己婆娘,老婆白着一双无神的眼,叉着腰对着他们父子道:好你个李黑狗!老子的封地你也敢动?太岁头上动土啊!五千多年了,还从来没人敢从我的地盘上拿走一根草刺,你们不想活了?赶紧送回去,要不,要你家断子绝孙!身后的孩子们立马跟着起哄。李姓父子一看,脸色煞白,顿时明白,仙家附体老婆,来警告自己了。儿子赶紧脱下棉袄,包住母亲送回家去,又赶紧去找神婆,买上纸香,到大冢子边,边磕头边恕罪,并把那一车子土拉回原处覆盖成了原样,说来也怪,刚祷告完瞬时老子的腿就能打弯,恢复如初,娘老子也不再迷糊了。此事瞬即传开,周边就再也没人打这土堆的主意了。

    姜太公之陵墓,位于昌乐城南37.5公里处,今红河镇台东官庄村村西,墓基高出岭顶地面约20米,基址面积100米×100米。同时,刚解放时,台前有一座碑,名为齐姜太公之墓。后来此碑不知去向,可能是被人们用来修了路或修了桥,所以说木梁台可能就是姜太公之墓。

    木梁台周边的村名,也记载印证了太公墓地的可靠性。木梁台以东的村子,叫台东官庄,以西叫四海官庄,以南叫梁家官庄,以东两村叫王家埠郭家埠。历史沿革,大凡叫官庄的村,就是给官家干活扛长工的,也就是政府划拨土地,给退役的老弱病残兵士,让他们自种自足,守候陵园,他们娶妻生子以后慢慢繁衍,就渐渐变成了周边的几个村子。

    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红河人民公社号召取消公墓,死后不留坟头,公社的几个头头脑门一热,就打起了木梁台的主意。他们杀掉汶河边上的大树,居然在木梁台上建起一个灵堂,停放亡人的骨灰,可那是神灵居住之地,岂是普通百姓能消受的起的?灵堂开建不久,横梁无故的斜倒,当场砸到两个人,被公社逼着,硬着头皮把建筑建了起来,主持建设的公社副书记,就在灵堂主持召开周边村支部书记大会,要求三天内把村里所有下地安葬的骨灰起出来,集中到灵堂安放,正讲着话,突然嘴一歪,左腿一瞪,登时不会说活了!这可吓坏了那些支部书记们,手忙脚乱的赶紧送医院,医生检查是脑中风,医治一段时间也不见好转,挨过了一个冬天,就把自己葬地里了。周边群众听说公社的副书记都被神仙收去了,就越发的崇拜木梁台的神仙,安置骨灰摆放亡灵的事,就更不敢做了,谁敢让自己的祖先跟姜太公那些神仙们平起平坐呢?那就是想把后代也先搭进去吧?灵堂也就空置起来了。一年一度的香火会,愈发地兴盛起来,周边村庄的几个士绅看看那建筑也是闲置,一合计,干脆集资把里面塑了神像,供奉起来,接受四面八方的朝拜,保佑一邑平安。千年木梁台,成了神仙们的歇脚之地,也成了周边善男信女们,诉苦求福的万能之所了。

    另外,据该村老人介绍,木梁台后面有一个比较小的塚子,相传周围村庄谁家有喜白公事,家里的碗筷不足,都到这塚子边借取。头天晚上去烧香烧纸,祷告一番,翌日早上所借的盘、碗等,一准就摆放在冢前,村人也是用后按数归还,如此多年屡试不爽。后有人不诚实,借后不按数归还,或是拿些破碗破碟子顶数,惹恼掌管炊具的神仙,以后就再也借不出来了。由此可以断定此塚就是姜太公的餐具、炊具仓库——餐具塚。

    又传说木梁台里面有一匹金骡驹子,整天用金碾压金豆子,吕家盒子村一对趁早赶集的父子,走到冢子附近,听到里面传来拉磨的声音,父子俩顺着冢子劈开的一道缝隙,眼前是一道金色大门,推开进里去一看,灯火通明,金碧辉煌的大殿里,一匹金色骡驹子,拉碾拉的正欢,地上是满满的金豆子,金玉米,金谷穗,父子俩满心欢喜,随感谢神灵可怜他们父子穷苦,指点他们发财,朝大殿位置磕了三个响头后,就用随手携带的麻袋,装起了金豆子金玉米,待装了满满的两麻袋,儿子说差不多就行了,赶紧走吧,出日头就出不去啦!老子不听,非得要牵着那匹金骡驹子驮着麻袋走,那骡驹子却很不配合,怎么牵也不跟他们走,来回倒腾了半个时辰,只听一声鸡叫,身后的大门随声关闭,父子俩便再也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