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穿越小说 > 国倾 > 大林之役4
    四、

    乌云蔽月,夜色如墨。

    山上灯火通明,山下杂草丛生,漆黑一片。

    王延骧、郭适伏在一大石之后,看着山上灯火游走、甲仗森然,显然是守卫森严。

    “看来山上五千齐军不但没有撤走,反而增了援军。”王延骧伏低身子,郭适及四大营统帅在他身侧仔细看着山中情形。

    定计突袭荡山之时,王怀诩就担心高观已先遣军驻守。现在看来,最糟糕的结果还是出现了。为了夺下荡山,王旦生怕王延骧帐下一万四大营将士不够,特意让武卫将军郭适领一万军助之。

    在大林郡草草吃够晚饭后,王、郭二人统领两万大军轻装简行,不过半个时辰即赶到荡山脚下。蒋璘率领风字营百余将士除掉荡山脚下敌军前哨后,王、郭领着一班将领悄悄溜到山脚下,不敢再靠近,只是悄悄伏在大石后远觇山中情形。

    郭适虎背熊腰,甚是雄壮,勇冠三军,乃前将军帐下第一猛将。此时亦是眉头紧锁,咬着一根野草道:“这高观有两下子,早咱们一步进驻此山了。”

    王延骧身后马智道:“来时王先生就交代过,须谨慎行事才是。将军您看我等还要硬闯么?”

    马智年近六旬,是四大营都统中最年长者,且身为山字营都统,素来稳重,时刻牢记着王怀诩的告诫。

    王延骧不过二十五岁,正是血气方刚,勇往直前的时候,且兵攻荡山是自己提出来的。岂可未经交锋就望而却步,劳师废财。

    见王延骧默然,郭适凛然道:“就算山上戒备森严,我等率军骤然突袭,也够他们吃一壶的。”

    王延骧摇了摇头:“就算能杀伤一阵,但等敌军反应过来后,我等只有撤军一途,实是得不偿失。但......但就这样撤军,本将实不甘心。”

    微风拂过,草木悚然,传来山上敌军呼喝之声,王、郭等人忙伏低身子,不敢仰视。待王延骧重新抬头观望,却见山中大营处数面大旗迎风招展,上书“姚”、“张”、“刘”等大字。其中一面上头写着一个大大的“高”字,还有一面却是写着“山昆侯”三字。

    王延骧忙问身边将校:“荡山上五千人马原本是由谁统领的?”

    彭淹压低嗓门道:“听蔡将军说是一个叫姚威的人,想是个无名之辈。”

    “那这山昆侯是何人?想必是个齐帝族人。”

    彭淹道:“正是。这山昆侯乃高观次子,名叫高黍,实是无能之辈,倒不足为虑。”

    见王延骧似乎有意攻山,彭淹很是兴奋。此次攻下大林郡,彭淹的火字营立功最大,赏赐亦最多。只是白日里的抢狗六人皆出自火字营,彭淹难免又受了一番训斥。前将军王旦更是告诫不可恃功而骄,否则亦当坐罪。

    彭淹想攻下此山,将功赎罪。

    王延骧沉吟道:“吾观山中敌军不下万人,恐怕难以强攻。”

    这时,郭适身后一名小校突然嗫嚅道:“王将军,适才末将领人探察过荡山周边,见东北处有敌军行动,似乎是在......在......”

    见这小校说话吞吞吐吐,脸色已然涨红,显然是怕说错了话。

    郭适是个急性子,斥道:“有话便说,莫要吞吞吐吐的,不似我郭适帐下将士。”

    王延骧也看着小校,等着他继续说。

    小校重新理了理思绪,继续道:“敌军似乎在运粮。末将愿假扮敌军混进去,以为内应。”

    王延骧大喜,道:“果真是在运粮?”

    “这......这个末将也不敢确认。”

    蒋璘道:“无妨,末将去察看一番便知。”话罢,便拉着小校转身离去。

    看着彭淹立功心切的猴急模样,王延骧不禁失笑:“若真如此,里应外合,倒可一战。”

    不过一刻钟,蒋璘带着小校回到王延骧身侧。蒋璘喜道:“敌军果真是在运粮,末将亦愿潜进山去。”

    王延骧擦掌道:“甚好。蒋璘你和这位小校领十来个弟兄带着引火之物,假扮敌成军混将进去,待我与郭将军攻进去后再放火烧山烧粮烧营,越热闹越好。”

    二人应诺。

    王延骧又叫住小校道:“你唤何名?”

    小校挺胸恭敬道:“末将名唤冉登阁,乃郭将军帐下裨将。”

    “甚好。你尽管随蒋将军前去,此战若然得胜,当记你头功。”

    冉登阁拜谢而去。

    王延骧又转头向马智道:“马将军可带一千山字营弟兄退出一里之地,多举火把,亦须弄出动静来,以做援军之意。另外派几个机灵健卒守在南边小道上,若高观有援军前来,立即禀报。”

    马智应诺退下。

    “郭将军,传令下去,半个时辰后攻山。”

    诸将摩拳擦掌,踌躇满志。自跟随王延骧以来,未尝败绩,此战敌将又是一碌碌无闻之姚威,一平庸无才之高黍,诸将自然不将其放在眼里。

    半个时辰后,王延骧手持长枪,跃马奔在最前头,郭适以及火字营将士紧随其后。两万大军喊杀声震天,杀向荡山。荡山齐军显然没料到此时会骤然出现周军,连忙紧闭山门,列队迎战。

    荡山乃易守难攻之地。但王延骧打了齐军一个措手不及,不等齐军备好战械、整肃行伍即杀将进去。手中长枪如灵蛇出洞,忽东忽西,游走在脖颈间、腰腹间、手腕间,长枪所过之处,甲胄齐飞,横尸遍野。

    郭适更是霸道。手握六十斤大刀,大刀忽而横斩,忽而斜劈,忽而下斫,无一齐军是其敌手,皆望而却步,不敢上前。

    火字营将士乃四大营中最为骁勇之人,摧城拔寨,攻无不克,侵略如火。在王延骧与郭适率领下,个个手执长刀,如狼似虎,齐军难当锋芒。

    正当双方杀得难分难解、周军步步紧逼而上时,却见山中大营突然发起大火来,营中不知何处、不知何人突然鼓噪起来,齐军大惊。

    王延骧知蒋璘与冉登阁得手,愈发壮勇,当下呼号一声,催马急进,率先越过齐军栅栏,攻将进去。身后周军将士不敢怠慢,紧随其后,蚁附而上。郭适大吼一声,催军急进,一路连斩十余人,不甘落后。

    齐军哪里抵挡得住,见王延骧与郭适二人如天神下凡,无人可挡,且营中火起,早已大乱。又见山下一里之外灯火连绵,正不知有多少敌军攻上来,已心胆俱裂,节节败退。

    周军乃精锐之师,又有骁将王延骧统帅;齐军乃无备之军,统帅又是无能之高黍,高下立判。虽有荡山之险,怎敌周军猛扑。

    不过半个时辰,荡山上齐军胆小的已落荒而逃,胆大的也禁不住周军猛攻。守将姚威死于乱军之中,山昆侯高黍双脚生风,逃得却快,已不知何处。

    王延骧驱马苦寻,高黍乃齐军大帅高观之子,若能生擒此人,齐军定然气挫。在乱糟糟的荡山之中,突然看见一营帐外十余齐军正扶着一大汉上马欲奔。

    王延骧定睛一看,上马的不是山昆侯是谁。

    王延骧大喜,拍马赶至,大叫一声:“高黍小儿,还不纳命来。”

    正扶鞍上马的高黍大惊失色,几滚落马来。

    高黍身旁三名齐将连忙挥刀阻拦,王延骧精神抖擞,独战三将。高黍趁机落荒而逃,身后十余人步行相随。

    三名齐将显然非王延骧敌手,但三将纠缠下,王延骧亦是腾不开手脚,一时半会儿间竟难以斩杀三人。眼睁睁地看着高黍伏在马背,往山下逃去。

    王延骧大急,高黍就在眼前,岂能让他轻易走脱。但心中愈急,愈是战不下三名敌将。

    正在王延骧焦急之时,却见前头一火字营军卒亦觑准了高黍,握着长刀夺得马匹紧追不舍,连斩两名高黍护卫,拍马赶去。

    王延骧大喜,观此军卒身手不错,无论能否擒得高黍都是大功一件。

    数个回合后,后头周军冲了上来,三名齐将被活捉下马。王延骧连忙遣人骑快马追逐,令郭适率人扫清山头,或杀或俘其余齐军士卒。自己则领着一班将校清点战具甲仗、伤亡人数。

    此战自周军抵达荡山至荡山易主不过一个多时辰,周军死伤一千余人,齐军被杀四千余人,被俘五百余人,逃走万余人,齐将姚威死于乱军之中,山昆侯高黍败逃。初见荡山戒备森严,王延骧以为难以攻下,差点挥军南撤,但未曾料想高黍这般没用,齐军这般胆小。

    听俘虏所言,齐帅康王高观挥军援应之时,便派其次子高黍引一万大军驻守此山,以接应崇州太守迟鼎挥军西来。高黍帐下一万大军加上原本姚威所率五千大军共守荡山。高黍本是皇亲贵胄,不习军务,麾下一万将士本就军伍散乱,人心涣散,姚威五千齐军亦非百战之士。

    据说周军突袭上山时,姚威正设宴款待高黍,二人喝得酩酊大醉,左拥右抱,乐不思蜀。

    王延骧挥军突袭,姚威捉刀御敌,无奈酒还未醒,头晕目眩,不堪一战,竟被火字营将士枭首。高黍闻姚威身死,又见营中四处起火,已惊恐万状,连忙披挂上马,在裨将护翼下落荒而逃。

    但凡驻守荡山之人非高黍,王延骧断难如此轻易攻下荡山。

    王延骧坐在营帐中,身前案几上放着荡山齐军名册及粮草器械载录。以两万周军突袭一万五千齐军,不过一个多时辰便夺下易守难攻的荡山,王延骧大喜,笑道:“齐军战死四千余人,被我军俘虏五百余人,其余一万大军竟然临阵逃走,真是无用。”

    帐内马智道:“将不为将,帅不为帅,此非齐军之罪,实乃齐将之罪。”

    马智戎马一生,老成持重,王延骧亦颇敬重之,笑道:“正是,若非高黍,我岂能轻易夺得此山。若擒得高黍,当记他一大功。”

    帐内诸将哈哈大笑,范甲丁拖着浓厚口音道:“一万敌军若不逃走,荡山未必能攻下呢。”

    彭淹傲然道:“高黍部本就不堪一战,姚威部亦是弱军,岂是我四大营的对手。”

    王延骧道:“本将活捉的那三个高黍副将可曾安置好了?”

    保护高黍逃走的三名副将本就不是王延骧敌手,待周军冲上山后,皆被活捉。三人中为首一人名唤符亮,乃高黍近习,亦喝得大醉,昏头昏脑地冲上去阻拦王延骧,差点丢了性命,已懊悔不已。

    蒋璘道:“将军放心。我已着军士严格把守,不会有差池。”

    正当众人沉浸在喜悦中时,郭适领着两名小校进得营帐,大喜道:“恭喜将军夺得此山。来时便知此山易守难攻,然将军一鼓而下,敌将一死一逃,真是奇功一件。”

    王延骧摆了摆手,笑道:“若非郭将军一往无前,斩将夺旗,这荡山断难攻下呢。”

    “末将乃匹夫之勇,怎及将军计夺荡山之功。”

    王延骧笑道:“周齐两国何人不知郭将军之勇哪,郭适二字已足以吓跑齐军。”

    郭适嘿然一笑,自知威名远著,齐军望之皆惧。王延骧虽有夸大其词,但所言不虚。

    马智笑道:“二位将军莫要互相恭维了。难不成要把功劳推给我这个刀不见血,只在远处举火吆喝的人不成。”

    众人哈哈大笑。

    王延骧道:“先前说过,夺下荡山当记这位小将头功,这位小将可是唤作冉登阁?”

    “末将正是。”

    郭适带进来的两人中其中一人正是冉登阁。冉登阁身材不高,站在郭适身旁稍显瘦弱,面如冠玉,相貌英俊,倒像个文士,不像军官。

    王延骧赞道:“不错。待我回大林郡定向大将军禀明你功劳,定有厚赏。”

    冉登阁连忙谢过。

    王延骧见郭适身侧还有一位士卒。只见此人面阔鼻宽,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脸色刚毅,一看便知是军中士卒。年龄与冉登阁相仿,皆是二十来岁,比自己还要小些。

    王延骧道:“这是何人?好生眼熟。哦,今日本将在大林郡城外追击齐军时见过此你。”

    此人正是闵含章。

    白日里闵含章与赵八六二人斩获颇多,王延骧还在父亲面前盛赞赵八六与安田子,只是当时并未将闵含章放在眼里。这时见到,只是觉得眼熟。

    闵含章行礼道:“小的正是火字营军士,名唤闵含章,原先在许澹许老手下效力。”

    彭淹道:“先前许老说过有一军士救过他的性命,他还保举那人做了伍长,就是你吧。”

    “正是小人。”

    王延骧笑道:“白日里见你与齐军交战,颇有斩获,想必在我火字营亦属勇武之士。”

    郭适道:“原来是火字营的兄弟,难怪这般勇猛。王小将军有所不知,末将派了百余轻骑去追那高黍,追到半途见到这闵含章。这位小兄弟腰上缠了五颗首级,皆是高黍护卫。说是高黍跑了,只斩杀了他手下五名护卫。王小将军说曾见到一军士去追高黍,末将本来是带冉登阁过来的,就顺便把他也带来了。”

    原来闵含章随军出征,跟随彭淹一路杀到荡山上去。杀到最后,隐约见到一簇齐将拥着一烂醉如泥的齐将上马欲逃,便夺马追了过去。高黍一行人夺命奔逃,闵含章紧追不舍,一路上连斩五名护卫。闵含章亦受了小伤,最后还是被高黍走脱,只好悻悻然单骑回营,路上正好碰到郭适派出去追敌的轻骑。

    此次夺山之功一大半要归于郭适另一侧的冉登阁,但冉登阁更似文士,且是郭适帐下之人。相比之下,闵含章乃火字营中人,且作战勇猛,更合王延骧胃口。

    “一人斩杀五名护卫,这位闵兄弟只做个伍长屈才了,本将在大将军面前亦会给你记功求赏。”王延骧喜道:“哈哈哈,本将今日不但夺得荡山,还见识了冉登阁之智,闵含章之勇。若人人似二位年轻俊杰,我大周何愁不能统一天下哪。”

    闵含章只有二十二岁,冉登阁与其同龄,而王延骧不过长二人三岁而已。称赞二人为年轻俊杰,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只不过王延骧一向老成,行事颇有乃父之风,营内诸将亦不敢以年轻而小觑了他。

    闵含章、冉登阁二人连忙跪谢。

    见火字营将士得到称赞,彭淹喜道:“我火字营将士素来骁勇,屡立功勋。这位闵小兄弟胆识过人,勇猛精进,方是我火字营一贯作风呢。”

    王延骧突然想到白日里向父亲嘉许火字营将士时,父亲告诫过不可恃功而骄。便忙道:“我四大营将士皆大周人杰。然王将军曾言,若只知杀敌,不知谋略,实是匹夫之勇,不足成事。郭将军帐下能人辈出,这位冉将军才是智勇双全呢。今夜若无冉将军,荡山还在姓高的手里呢。诸君当牢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是帅才,方可独当一面。”

    王延骧自幼跟随王旦行军征战,深谙军务,深得乃父真传。平日里又与军师王怀诩亲近,因而熟读兵书,洞察兵机,悉知兵理。且武艺不俗,骁勇善战,战功卓越。因此虽年纪轻轻,但身为抚军将军、勇冠三军的郭适对其极为拜服,将其视作半个主子,不敢造次。

    王延骧话罢,帐内诸人相率悦服,皆然之。

    见众人心悦诚服,王延骧很是欣喜,便正色道:“荡山虽下,但高黍逃回,一万敌军逃散。高黍随时会纠合部伍,杀将回来,联合高观大军回攻荡山,我军还须早作准备才是。劳烦马智将军领山字营将士整修防事,广备战具,莫要松懈。”

    “蒋璘将军须在山下多设暗哨,广挖陷阱,多遣斥候探知迟鼎及高观两方情势。今夜我两万大军潜伏山下,高黍却毫无所知,皆是敌军探察不力之罪,你须加倍提防。”

    “另外有劳郭适将军及彭将军、范将军多加留意,莫要让敌军有机可乘。若迟鼎及高观稍有异动,须时刻警惕,不可懈怠。”

    诸将齐声应诺。

    四大营乃军中精锐,郭适勇冠三军,名声赫赫,荡山两万周军皆骁勇善战,帐内之人除了闵、冉之外皆是周国名声显赫之人。闵含章只是火字营中一小卒,冉登阁只是郭适帐下小校,二人见得王延骧之帅才、郭适之豁达壮勇、四大营统帅之分工才能,不免艳羡。

    看着王延骧调度井然,诸人齐心协力,闵含章与冉登阁相视一眼,心中顿时燃起万丈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