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阳台养花

    我种花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部队时就开始种花,那时候部队都住平房,门前有一块空地,从看樱桃、仙人掌、月季这些简单的品种开始种植,后来就种菊花,最多时种了40种菊花。转业时,部队给我派了两辆卡车运送行李,其中就有半卡车是花。

    到了地方租用民房,不到半年,带回来的几十盆精品菊花统统死光了。住上套房之后又开始养花,白兰、米兰、朱兰、茉莉、扶桑、月季、山茶花、腊梅、桂花、杜鹃、昙花、令箭荷花、铁树、五针松都种过,但慢慢地发现,许多花不适合在阳台养,而且阳台面积太小,也不宜养的太多,加上有些花怕冷,有些花怕干,有些花容易生病,总是养不好。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把不适合阳台养植的品种逐步淘汰,最后选择了兰花、腊梅、山茶花、昙花等适合阳台种植的品种。因为兰花不需要太多的阳光,耐寒,耐旱,只要方法得当,每年都能开花。我种的兰花品种有大花惠兰、小桃红、四季兰、寒兰、墨兰、素心兰、地兰等十几个品种,且年年开花。我的一盆腊梅,20多年以来年年开花。

    有人说兰花不好养,其实不然,兰花是最适合阳台种植的品种。我养的兰花,每年春天花开过后,我就着手给兰花换盆。兰花盆是专用的,一般都是紫沙的,细而高,除底部有大孔之外,盆的下部四周还有若干小孔以利渗水。将兰花连根带土一起拔出来,去除四周多余的腐根,去掉部分泥土。在盆底部放些碎瓦块,然后放些松土,将兰花植入,培上预先准备好的营养土,浇透水。

    以后尽量少浇水,干兰湿菊,家庭养花,造成花死亡的原因多数是水多,要么就是施肥不当,而兰花的死亡十有八九是水浇多了烂根造成的。兰花放在阳台上叶面会积灰尘,乃至生锈,可以用喷水壶经常往叶面上喷水,起到露水的效果。秋天,可施些复合肥。施肥的方法是在盆面四周挖个小洞,把肥料放在洞内,让其慢慢吸收。切不可直接用菜籽饼、和未经发酵的肥料,否则也会造成烂根。

    我种的兰花每盆都开花,其中有一盆大花惠兰是别人扔掉的老根,我捡回来种上,连续三年开花,我的四季兰每年要开5-6发,寒兰的花朵可从每年的11月底到次年的1月,花期长达一个半月。

    现在是数九寒天,可我的家则每天都是鸟语花香。

    一○六平淡才是真

    但凡去医院看望病人,每可见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形,百姓住院都由家人陪伴,探望者也多为亲戚朋友;当官的尤其是有权有势的当官的生病住院,除了家人之外往往还有单位派人陪护,来慰问者多为下属单位的头头和有业务的关系户,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而一批慰问的队伍中总有一人手捧花篮,也总有一人会向病人家属递上一个红包。这些场面我见过、做过、也经历过。

    从岗位上退下来以后,经过半年的心理调试,现在的我把许多事都淡忘了。此次生病住院我没向组织领导汇报,也未与亲戚朋友通气,连左邻右舍都不知道,由理很简单,自己退休了,不想打扰任何人,只想去医院安安静静地接受治疗,以求顺顺当当地得到康复,于是我就在老伴的陪同下住进了医院。

    当了半辈子医生,给别人看病给他人开刀,可作为病人让别人开刀还是第一次。椎间盘突出摘除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术前多少还是有点紧张。因为用的是硬膜外麻醉,病人处于清醒状态,加上我了解手术的步骤,因而,手术的全过程我都清清楚楚。

    进了手术室,祼身俯卧在手术台上,局麻后硬膜外穿刺,插入导管,麻醉平面以下很快就失去了痛觉。消毒、铺单一直到切开皮肤都没有感觉,接着就闻到一股焦味,我知道,这是切开皮肤后用电灼止血,焦味是烧焦了的人肉味。接下来是腰部被两侧牵拉的感觉,估计是分离肌肉。

    再往下就听到凿骨头的叮当声,每凿一下,我的身体就震动一下,这段时间持续了大约3-5分钟。摘除脱出的椎间盘时仅有一点牵动感,往后就没有任何感觉了,直到手术结束,整个手术大约30分钟。医生把切下来的碎骨头和软组织给我看了,我估算了一下,足有一汤匙,那些碎骨头和碎肉看上去挺新鲜。可以说,手术过程没有任何痛苦。

    术后第二天,就开始有人来看望,再往后就接二连三,一批接着一批的有人来,住院十天几乎天天有人来看望,还有许多战友从各地电话问候。来访者有的是原单位的老师、职工,有的是卫生系统的老部下、老同事,还有街坊邻居。我就纳闷啦,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是谁走漏了风声?

    后经了解,原来是病区的护士说出去的,因为这个病区的护士长和其中的几位护士都是我们卫校毕业的学生,虽说我不记得她们了,可她们都认识我,消息就是从她们那儿走漏的。

    其实,这事放在十年以前,我会觉得很正常,甚至于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那时候我还在位,生病住院,上级组织、有关单位来慰问,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再说了,来慰问的人也只是利用公款厉行公事,做个顺水人情,并非发自内心,即便是有私人来看望的,我也会认为他们可能是有事相求。

    可如今,我一个退了休的老头,无职无权,不再能帮助他人做些什么,相互间也不再有利害关系,此时此刻,那么多人来看我,还真的让人感动。本想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下度过自己的住院时光,结果确惊扰了那么多人,实感不安。不安之余也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平淡才是真。

    一○七锻炼身体

    老师长刘奎基有一句口头禅:“活动活动,活着就要动”。是啊,工作时一年忙到头,总盼着能有时间歇一歇。一旦有机会歇下来,能美美地睡上一个懒觉,那真叫舒服。那时候,看到老人们在锻炼身体,总是想不通,心想,有空不好好歇歇在外面瞎跑什么呀!真不可思议。

    自己退休后,犹如疾驶的汽车突然来个急刹车,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是啊,退休了,不上班了,干什么呢?看看周围的老人,干什么的都有,有人种花养鸟、也有人养狗养猫;有人整天忙于家务、忙着带孙子,尽享天伦之乐;也有人整天守在电机前,一个节目接一个节目,无休止地往下看;还有人总是呆在麻将桌上,一玩就是几小时候,甚至于连吃饭都顾不上,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每天适当地锻炼身体。

    思来想去,觉得除了做些家务事之外,空余时间种花养鸟,早晨起来锻炼身体,这样安排比较合适。大体方案定了后,我就开始了每天早晨跑步。由于多年不锻炼,长了一身肥肉,170斤的体重跑起步来让人很是吃力,尤其是肚子上的一堆赘肉,随着跑步的节奏地上下摆动,跑不了几步就气喘吁吁。可人老心不老呀,我不服气,我得坚持,而且要逐渐增加力度。

    开始每天跑200米,接下来是400米、800米、1000米,后来每天2000米。半年下来慢慢地适应了,心跳也慢下来了,再也不大量出汗了,啤酒肚子也渐渐地消失了,真是可喜可贺。可就在我为之高兴时,情况出现了,多年的腰痛毛病加重了,很快出现了右下肢神经压迫症状,导致卧床不起。

    我深知,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几经保守治疗不见好转,不得不手术治疗。现在回想起来,慢性腰痛的突然加重与跑步有关,很可能是老化的椎间盘难于承受剧烈运动时体重的压力而损伤。锻炼身体没错,只是操之过急,没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可能跑步这样的锻炼方式不适应老年人,或者说压根就不适合于我。

    吃一堑长一智,一次沉痛的教训让我变得老实了许多,再也不敢冒失了。可往后还得锻炼呀,做什么活动呢?朋友提醒我,人上了年纪,应该做有氧运动,走步是最好的锻炼方式,速度可以从慢到快,时间可以从短到长。我接受了朋友的忠告,开始了走步锻炼。每天早晨走4000米,经过一年的锻炼,体重又减轻了十多斤,双下肢肌肉发达了,走起来很轻松。

    往后,我又开始了爬山锻炼,每天早上用一个多小时爬东山公园。东山又名土山,是座不起眼的小山,海拔只有62.1米,山不高名气不小,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包括李白、苏轼、王安石、康熙、乾隆都到过此山。早在清代就有“东山秋月”的美称,是金陵48景之一。

    早些年只是一个不小山头,近年以来,政府下了功夫,把东山改造成了一个公园,顶上是个两层平台,可供游人锻炼和娱乐,山腰是一圈起伏不平的栈道,游人可一边行走一边观景,其间建造了造型各异的亭台楼阁、轩池花房,虽然规模不大,还算别致。现在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爬山都会碰到许多熟人,其中有昔日的区长、书记;有当年经常打交道的部委办局的同事;也有老单位的职工;还有小区内的熟人。

    年龄结构上以50到70多岁居多,八十以上的和40岁以下的很少。他们在山上的锻炼活动那可称得上是五花八门,有多人跳健身操的、有集体打太极拳的、也有三五结对练交际舞的;有独自一人练习二胡的、有分组打羽毛球的、也有单人练踢足球的;有舞刀弄棍的、有练气功的、也有闭目养神的;有练嗓子的、有拍巴掌的、也有拍屁股的;有慢跑的、有快走的、也有倒着走的;有练踢腿的、有拿大顶的、还有撞大树的,大家互不干扰。

    每个人做得都十分认真,可能他们都认为自己坚持的项目是最好的。然而,在诸多的锻炼身体的项目中究竟哪项最好呢?这使我想起前不久看望老首长时,我们在讨论现在应该吃什么饮食时,首长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好东西?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就是好东西”。与此同理,在锻炼身体的项目上,有利于健康而且是适合自己的项目,那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