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送雪莲
一九九二年七月,我国解放后为西藏培养的第一批临床检验士---89级西藏检验班20名女生,在江宁卫校毕业了,我与两位老师护送这20朵雪莲花回故乡。
飞机在拉萨郊外的贡嘎机场徐徐降落后,我随着学生走下舷梯,举目四望,天空很蓝很蓝,阳光分外眩目,机场周围群岚起伏,远峰白雪皑皑,山腰团团白云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向前走不多步,一群人迎了上来,噢!是西藏卫生厅领导和学生家长。他们未及与分别三年的孩子们交谈,首先按藏人礼节向我们三位老师献上了洁白的哈达。学生巴桑拉姆把父亲领到我的面前作了介绍,这位年过半百的藏族老汉高兴地拎起酥油茶桶载歌载舞给我们斟了酥油茶,大家同乐,气氛融融。
西藏卫生厅科教处处长黄颖程是内地去的见我等穿着单薄,亲切地对我说:“这里海拔3000多米,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虽然内地现在是高温季节,而这里最高气温仅20多度,你们要赶快加衣”。我回眸一望,两位同事已冻得嘴唇发紫,我们在藏胞们的笑声中套上了毛线衣。
朝夕相处三年的师生在贡嘎机场就要分别了,学生们眼噙泪花与我们话别,平时在学校颇调皮的布亚同学,登上开往家乡的汽车后,泣不成声地将身子探出车窗向我们挥手,“老师,再见---”一向不爱落泪的我,此时此景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潸然泪下……
下了车互相看了看,发现每个人的嘴唇都是紫的,头晕乎乎的,脚好像踩在海绵上,总感到人不对劲。卫生厅科教处的乌处长告诉我们,这就是高原反应,要赶紧休息,尽量减少活动,不要多说话。于是我们盖着棉被开始睡觉,七月份盖棉被一点也不热,可刚睡了一会,就被自己的心跳跳醒了,那心跳得利害呀,真好像要蹦出来一样。
没法再睡了,我就起来逛逛,逛了一会我去看看那两个年轻老师,一看不好了,他们反应比我还要利害,叫着头疼的不行、恶心呕吐。原本带他们来,是指望他们年轻,关键时刻能帮我一把,这倒好,我还得拿着氧气袋轮流给他俩输氧。
经过输氧之后他们好些了,我们几个就像大病初愈,走起路来像木偶人似的,晃晃悠悠的,尽管如此玩还是要玩的哟,好不容易来拉萨哪能不玩呢。第二天,我们每人抱一个氧气袋登上了布达拉宫,游玩了大诏寺、八角街等景点。这些景点如何,你不去亲身体验我很难说清楚,你也很难听明白的。
为联系实际办好西藏班,在拉萨期间,我们考察了西藏几所重点医院。西藏自治区的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的院容院貌,均可与内地省级人民医院相媲美。
西藏藏医院的建筑是西藏风格,地方特色鲜明,门前的草坪上耸立着西藏医学理论创史人宇妥.云登贡布的彩色塑像,像前放有一尊高大的青铜焚香炉,我们在院前看到,许多看病的藏人进院前都要在此焚香祈祷,而后再找医生看病,这种情况在内地鲜见。
从整体看,这些医院的设施并不落后,但由于卫技人才匮乏,他们有许多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被锁在仓库里睡觉。我们每到一家医院,藏医们都热情地向我们献哈达、斟酥油茶,拿出香蕉、苹果、哈密瓜等水果招待我们,当我们得知这些水果是他们事先从内地采购的,其中的情意包含了多少殷切希望,已不言自明,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喟至深呢。
连日旅途和参观,同事小林因疲劳而高原反应强烈,呕吐、吃不下饭,西藏卫生厅的两位处长调来了救护车把小林送进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该院的医生和护士们,一听说是内地卫校的老师病了,立即腾出了最好的病房,选来最好的医生诊治,不到十分钟,就为小林挂好了水,输上了氧气。
突然,病房似在晃动,窗台上、办公桌上的物品叮叮噹噹地碰撞,一个藏族护士飞奔过来,一边一手迅速拔下小林鼻孔上的输氧管,一手提起药水瓶子,一边告诉我们:“地震啦!”指挥着我们架起小林跑到了户外。小震过后小林的病情经藏医们悉心治疗好转了。出院时,藏医们为防止的病情反复,特意让我们带上两个氧气袋,以备急需。
西藏高原啊!我们该怎么回报你的盛情,唯有以倾心培养合格的西藏卫技人才作答吧……
九十三我的格桑花
最近看到电视剧《一路格桑花》,使我想起了我种的格桑花。那还是1992年,我护送我校首届西藏班学员返藏,在游玩布达拉宫时,看到一路上都可见到的小花。花很矮,花朵也不大,粉红色。
说实在的,那花要放在内地根本就算不上漂亮,可在西藏,在那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区,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连青草都很少见到的地方,能见到那么多小花,实在是难能可贵。我问藏族朋友这叫什么花?朋友告诉我:这叫格桑花,我又问“格桑”是什么意思?朋友说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我看到一些花已经结籽,就采摘了一些。
回到单位以后,我把采集来的格桑花种子给藏族同学看,并告诉她们是比布达拉宫顶上采集来了。藏族同学一听是从家乡带来的花种,都兴奋不已,要把格桑花种子种在校园里,种在西藏班的门前,我觉得是个好主意,于是,大家一起动手,翻地、播种、浇水,很快就种好了。
藏族同学远离亲人,对来自家乡格桑花看得很重,她们每天都往地里浇水,不到一星期种子就长出了幼苗。可能是内地的水土过于肥沃,花苗长得很快。
在西藏只有二三十公分高的格桑花,到了内地确一个劲地往上长,一直长到了一人多高,他长得枝繁叶茂,可就是只见格桑不见花,直到深秋,渐渐地死去了也没见到一个蓓蕾。奇怪呀!这格桑花在西藏那么恶劣的条件下长的那么好,到了内地水肥充足,怎么光长个头不开花呢?难怪“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原来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草树木也如此。
九十四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就是藏族人的春节,每年的藏历年具体时间日历上没有,在我们看来好像没有规律,既不是每年阳历的某一天,也不是每年阴历的某一天。所以,每年的藏历年是哪一天,我们都要听学生的,而她们也是问家长得知的,有时候还得电话咨询国家教委援藏办公室或者是西藏卫生厅。
唱歌跳舞是藏族学生的拿手好戏,用她们的话说,藏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西藏班学生的歌舞不仅在江宁县出了名,而且几次参加省市会演都得了一等奖。开办西藏班之后,逢年过节,尤其是藏历年,我们都要陪她们一道度过,县委书记、县长,省市民委的领导也都要来看望学生,每次都给藏族学生带来慰问品,并与藏族学生一道吃古督,献哈达,唱歌跳舞,喝酥油茶。
这些活动中最让我们汉族人弄不懂的就是吃古督。记得第一次安排同学过藏历年,她们提出过年要吃古督,可是什么是古督?怎么做?怎么吃?这里面又有些什么说法?我们是一窍不通。经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介绍了半天,总算有点明白了。
古督大概就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的汤圆,要准备面粉、青菜、油、盐,这些都好理解,但是还要准备石子、煤炭、棉花、辣椒和白糖,这又是干什么呢?不知道,也弄不懂,反正我们只好照单准备。因为她们汉语水平有限,其中的面粉我们理解错了,我们以为是糯米粉,就派人下乡去采购,因为那年的藏历年洽逢我们的春节期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到了十几斤糯米粉,买回来一问,我们还弄错了,她们要的不是糯米粉,而是普通的面粉。
我们师生一起动手,揉的揉,搓的搓,包的包,而其中的‘揉’和‘搓’是我们干,‘包’这个关键的环节是由藏族学生来完成,炊事员就负责煮,不到一小时,一大锅古督做好了。吃古督是自己动手,大家你一碗我一碗,吃得好开心,吃着吃着有人叫了起来,我这里面怎么有块石子?紧接着又有人喊了起来,我吃到煤块了、吃到辣椒了、吃到棉花了……藏族同学哈哈大笑,我们也跟着傻笑。
因为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含意呀,后来经过藏族学一解释才明白,原来这些东西都有着特定的含意:棉花代表纯洁,煤炭代表黑心肠,石子代表心狠,白糖代表幸福甜蜜,辣椒则代表你这人很利害。
办了14年西藏班,和西藏人打了14年的交道,对西藏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藏族儿女的性格特征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也收藏了不少内地人很难得到的、西藏特有的东西,比如说:藏刀、哈达、唐卡、藏红花、羚羊角、雪莲花、青稞酒、酥油茶……现在每当看到这些东西,就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活泼可爱的藏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