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酒精考验
当副局长对我来说就是多干工作,我没想过要什么权,也没想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度时间,其他两位副局长分别兼任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的院长去了,局里就剩局长和我两人,局长又是个搞行政出身,不懂业务。
他是大权独揽,管人、管钱、抓大事,局里的医政、药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所有的业务全由我一人抓,本应三位副局长干的事,我一人全包了,整天忙得团团转。那时候年轻身体好,也没觉得有多累。后来,好心的人劝我说:“你这样拼命地干不值得,就算你干得再多,你还是个副职,弄不好还落个吃力不讨好”。是啊,这个道理我也懂,可咱是当兵的出身不会偷懒呀。
干工作咱不怕,最让人难于适应的倒是那一年到头没完没了的迎来送往。凡是来人就要招待,招待就要喝酒,一上了桌,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规矩,不管你能不能喝,也不管你愿不愿喝,总是你来我往,无休止的干杯,什么时候把客人喝倒了、灌醉了,甚至于躺倒了才肯罢休,那才叫够意思。
酒桌上总要说那么多的客套话,其中多数是假话、废话,违心的话。下去检查工作原本是正常的事,可只要听说来了局长级的领导,那接待的标准就得提高,不仅是吃什么、喝什么要讲究,还得把乡里的干部喊来做陪,以体现同级别接待。上级来人那可马虎不得,不管来了个什么人,你得丢掉手上所有的工作去陪他,包括吃饭洗澡,钓鱼打牌,准备礼物,卡那OK,样样都得考虑周全。
陪好了上级来人你今天的工作就算做好了,整天忙的就是这些无聊的事,而真正干工作的时间并不多。就这样一年到头过着饮食不节、起居无度的生活。
刚开始对地方这一套很不习惯,就说喝酒吧,我在部队也喝过,二三两没问题。可就是看不惯地方上这种风气,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工作时间不喝酒,随便你怎么说,我就是不喝。一段时间以后,局长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这样不行啊,下面的同志普遍反映你王局长架子太大,不好处。”
我就纳闷了,不喝酒就是架子大?就不好处?这是哪家的理?后来我冷静地分析了一下下面对我的反映,总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问题不在我喝不喝酒,很可能是我做事太认真,得罪了人,于是就拿不肯喝酒说事。在这种压力下,我只能随大流了,不就是喝酒吗,那就喝呗!
于是就开始锻炼喝酒。喝了吐,吐了再喝,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烂醉如泥之后,我经受住了酒精考验,终于炼出来了。遇到酒量小的就和他干,遇到酒量大的就和他绕,每次连痞带赖喝个几两酒没问题。嘿!你别说,我这一喝,下面对我的不良反映还真的没了,那些原来提我意见的人倒和我亲近了许多,也不知是谁还送了我一个“王一瓶”的雅号,一时间“王一瓶”这个雅号很快传遍了江宁,传遍了南京市十五个区县。
八十五干部下乡
市级机关人员到县一级叫下乡,县里的干部到乡镇也叫下乡,乡里干部下到村还叫下乡。机关人员要了解下面情况,就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原本是件好事,是上级机关联系群众、体察民情的重要手段。可在一些单位和一些人的那就变了味,往往是以下乡为借口,到下属单位吃、拿、卡、要。几个人开着公车下乡,真正工作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是玩。
钓鱼、喝酒、打牌,吃过晚饭回家,有时还要洗澡、跳舞,临走时再带上些土特产,这就算完成了一天的任务。老百姓管这种下乡调查研究为“钓茶烟酒”。说起来机关的工作忙呀,忙什么呢?迎来送往占了很大一部分。逢年过节更忙,各单位、各部门都忙着请客送礼,打点关系。当然了,送礼是要分等级的,什么级别的人该送上门?送什么?如何送?谁去送?这些都有讲究。
要送上门的是那些上级主管部门的说话算数的头头,而对上面的无关紧要的人,是不会给他送上门的,那些人,你不送他也会按时上门来“调茶烟酒”的。
那个年代送礼主要是土特产和高档烟酒,送现金的很少。我们往上面送,上面再往上面送,一级一级往上送,当然,有时候也越级往上送。我们往上送,下面也送给我们,春茶叶、夏西瓜、秋水果、冬鱼虾,凡是个小头头就能收到礼,只是轻重之分。只要是个头,一年到头光下面孝敬的东西都吃不完,有时候成了负担。
你想啊,是个单位都得送,一个单位送一份,你一个三口之家怎么吃?有时候还真让人为难,人家送来了你不能不收,因为送礼者是代表单位的,大家都有份,你不能不收,收了正常,不收倒反而被置疑。当然了,绝大多数是单位负责人亲自送,因为这也是假公济私和领导拉关系的好机会。
可你收下了,吃是吃不完,扔是不能扔,你还不能随便送给别人,因为你还得防止他哪天和你闹翻了奏你一本。那就吃呗,于是乎,当官的一个个吃得肥头大耳,肚大腰圆。老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可当官的也有苦啊,你别看当官的都是满面红光,貌似健康,其实不然,一体检一身毛病,这些人看上去是占了便宜,凭心而论,他们也是公款吃喝的受害者。
当然,也有做得过份的,那就是平行吃请、横向送。单位与单位之间互相请、互相送,你用公家的东西送我,我也用公家的东西送你,名曰联络感情。更有甚者,送金器、送高档表、送现金。就这么吃呀、喝呀、送呀、拿呀,一些人就被送“上去”了,一些人被拿“下来”了,也有一些人被送“进去”了,还有一些人年龄轻轻地就喝“走掉”了。
没进去、没走掉的的干部中,有不少也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身体好的不多。其实这些人不拿不贪,就凭自己的收入过日子也足够了,何苦呢?中国有句俗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到闭眼时,两手空空与百万富翁也没什么区别。
八十六数字出干部
让我们这些从部队回来的人难以适应的还有那弄虚作假。军人出身的我习惯于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可到了地方上行不通。记得有一次去一个乡镇推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第一步就得摸清该地区的适龄儿童数,可就是这个原本非常简单的数字,这能弄得你晕头转向。
计划生育部门的数字与派出所的不符,派出所的数字与卫生部门不符,一个乡同一年的新生儿数,各部门之间相差好几百。这是为什么呀?后来才知道,派出所是只管报户口的,没报户口的不统计;卫生部门要的是接种率,不管你有没有户口,凡是要进行预防接种的都在统计范围;计划生育部门是要保证计划生育达标率,出生数报多少,那要根据上面下达的指标填,需要多少就填多少,一般来说,只能少填,不能多填,要想争先进,那数字越少越好。
各部门都要保证本部门的率,在保证了本部门数字达标的基础上,再考虑怎么填、填多少,因而,各个乡镇一年到底出生了多少孩子,谁也弄不清楚。
县里下去检查,乡、村的干部就联合起来欺骗县里的人;省市来人检查,县、乡就联合欺骗省市;国家来人检查,省、市、县、乡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有一年,县里与日本人合作一个儿童保健项目,为了获取日本人的一笔经费和医疗仪器,计划生育部门搞了一连串的弄虚作假,结果是纰漏百出,不可收拾。
一看情况不妙,县里领导着急了,赶紧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对策。会上,县里领导竟然拍着桌子说:“我不管你们的用什么办法,诌也行,编也行,只要能把数字摆平,把日本人糊过去,把钱弄到手就行”。
结果,通过群策群力,数字摆平了,钱是弄到手了,援助的医疗仪器也得到了,可后来在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让日本学者狠狠地给羞辱了一番。就这样,那些个弄虚作假把日本人钱弄到手的人,竟然被视为有功之臣,有的竟被提拔。
有人给这种现象写了幅对联,上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马马到成功,下联:下级骗上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用这幅对联对照社会上的弄虚作假现象,真是入木三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