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暗访东南亚美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全国上下流传着一个新闻,那就是浙江的普陀山出了个东南亚美女,名叫林时金。据说该女子从小因家境贫寒被父母遗弃,一渔夫从海上漂流的小木船中将其收养。渔夫家有一男孩,因患头癣成了瘌痢头。
渔民夫妇对收养的女孩十分疼爱,供其读书教其做人。随着年龄增长,小女孩越长越漂亮,到了十七八岁时其相貌出众已被普陀人公认,于是普陀出了个美女的消息越传越广,传到我们的耳里就是“东南亚美女”。而“东南亚美女”一说从何而来至今也没弄明白。当时,许多游客包括外宾都慕名而来,据说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都招见过她。
一时间上门求亲的人纷至沓来,上至达官贵人、部队官兵,下至本岛青年、平民百姓,但都一一被谢绝。该女子为了报答养父母的养育之恩,最终嫁给了她那瘌痢头哥哥。这件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也给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3年夏,领导上派我等三人出差,其中一站就是浙江普陀。领了任务之后,我想起这位曾今令千万男人垂涎的东南亚美女,此次天赐良机,何不亲自暗访一番,一来探个究竟,二来一饱眼福。主意定了以后,和战友商量好行动计划,备好相机、胶卷等必备器材准时出发。
我们从舟山乘海轮来到了普陀,一上岸来不及游玩就直奔主题。开始我们还担心找不到此人,一打听才知道,普陀山男女老少对美女一事家喻户晓。并且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上山的第三个茶亭边,有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40岁上下的女子便是。
我们按照老乡的指点一路上山,边爬山边留神观察,唯恐美女从我们身边错过。不知不觉来到了第三个茶亭,一看果真有一个卖纪念品的摊子,但是没人。我们走近摊子刚停下来,一个女子从屋里走了出来,并且问了声:“买纪念品吗?”来者是一中年妇女,40岁上下,中等身材,穿一身铁灰色衣服,不用问就是她。
我们按照事先分工,两人假装买纪念品,东挑西拣,没话找话说,一人在旁边摆弄那架海鸥牌120相机,摆弄者不时的自言自语“这相机怎么啦”?咔嚓一张,“快门出毛病了”咔嚓又一张,就这样从不同的方位偷拍。那女人好像发现我等三人的意图,但并不回避,仍然谈笑风生,大大方方。
谈话间我仔细地上上下下打量了这个女人,身高在1米65左右,身材匀称,轮廓清晰,短发,眉清目秀,皮肤偏白,不带任何修饰。要说眼前的这个女人有多么的漂亮也不见得,毕竟是40岁的人了,但你说不出她哪一点不美。更重要的是此人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十分得体,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从她身上找不出半点山野村妇的痕迹。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这个女人不寻常,是个见过大场面的人,说她是东南亚美女,名不虚传。当初偷拍的两张照片至今珍藏。
七十八茅台酒情结
部队在泰州时,几个战友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候没什么高档酒,多数是葡萄酒之类,白酒也就是地瓜酒、粮食白酒,但那年代没假酒。由于养成了嗜酒的习惯,调到军区步校以后,条件好了,又有了小家庭,经常喝上几口。
但喝的酒还是普通的老白干,通常是用塑料桶打酒,一次买10斤,偶尔喝上高级一点的也就是安徽名酒明光大曲,最多是睢溪大曲。古井洒要五六块一斤,茅台酒要八九块一斤,每月工资60元,还得养家糊口,不能瞎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也从60调到了72,后来又涨到了80元。每涨一次工资之前都下决心,等到下次涨一定要买一瓶茅台酒尝尝。而实际上,工资长了自己的胃口也大了,总想着喝点高级一点的酒,时不时地喝点睢溪大曲、有时还喝点双沟、洋河大曲,可说到喝茅台总觉得是一种奢望。
随着工资水平的增长,茅台酒价格也在涨,后来工资长到80时,茅台酒已经是12元一瓶了,思来想去还是再等等吧。到了1983年部队工资改革,工资一下了涨到175元,心想,这下可以喝茅台酒了,可一了解,茅台酒价格又涨到了20元一瓶,20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呀,看看茅台酒价格,摸摸自己的口袋,结果,还是没舍得买。
就这样,工资涨一次酒的价也涨一次,当兵20年始终没喝上茅台酒。还是到了地方工作以后,吃喝风盛行的年代,公款吃喝时才喝上了茅台酒。后来茅台酒价格涨到了100多、300多、500多、800多,听说如今涨到了1000多,可随着茅台酒价格的上涨,想喝茅台酒反而不那么困难了,这除了公款吃喝之外,工资水平大幅上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不,眼下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办喜事都用上了茅台酒和五粮液了,这在20年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七十九黑白电视机
上世纪80年代初,部队的饭厅里安装了电视机,供大家晚饭后娱乐。那时候,我每天晚饭后我都带上小马扎,一家四口去食堂看电视。往后的几年,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一些寻常人家开始买电视机了,我们隔壁的章利根家就率先买了台14寸的苏州产的孔雀牌黑白电视机。
有一天,女儿对我说:爸爸,小林林(章轶)家买电视机了,我说知道了。女儿接着说:我们家不能买一台电视机吗?女儿的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是啊,我为什么不能买一台呢,但又一想,现在大多数人不都是到食堂去看电视吗,就连郭兴福这样的有钱人都在食堂里看,何况我们呢。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考虑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遇到下雨下雪很不方便,决定自己买一台电视机,而且还要买台质量好的,买一台12寸的日本产的夏普黑白电视机。
商量好以后就开始行动,那时候,12寸的日本产黑白电视机价值510元。那一天下午,我和同事祖新会一道,各自骑着辆自行车去滁县县城买电视机。到了商店一看,人很多,一时半会还轮不到,等呗。身上揣着几百元又不敢往人群里挤,万一被小偷盯上就麻烦了。
好不容易轮到我们,左挑右捡,挑好后付好钱已经是傍晚时分了。我们俩互相帮忙,将电视机固定在自行车后座上,不敢骑,小心翼翼地推着自行车往回走,惟恐电视机从自行车上掉下来摔坏了。刚出县城就遇到了前来接应的二位夫人,原来,她们是担心我们带着那么贵重的东西在路上不安全,怕被坏人拦路抢劫才来接应的,可见,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黑白电视很快就被彩色电视替代。1985年,亲戚帮我搞到一张20寸的索尼彩电票,价格是1700元一台。当时没那么多钱,七拼八凑还缺200元,于是就把刚买了两年的黑白电视机以150元价格卖掉,还是不够呀,最后连女儿储蓄罐里的硬币都用上了,才买了那台20寸的的彩电。
当时我们觉得20寸的彩电太大了一点,最好是18寸的,为此有人愿意贴我们一些钱,用18寸的换我们的20寸,后来我们又不想换了,就差一点就成交了。可别小看那台彩电,我转业到地方时,全县卫生系统,20寸的大彩电那还是独一无二。
八十我的军衔梦
我国的军衔制起始于1950年,1965年5月1日取消军衔制。我是1965年9月入伍,正好在军衔制取消之后。从入伍就戴上了红色的帽徽红领章,一直戴到1985年,这一戴就是20年。
其实,我在入伍之前就很羡慕军人配戴军衔的威武形象,哪怕是个上等兵,可是轮到我当兵确正好取消了军衔,没办法,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
入伍后天天唱“红色的帽徽红领章,红色的军人红思想”,其实,自己嘴上唱着心里确想着,这一颗红五星一块红布有啥好看的。后来时间长了也习惯了,反正取消都取消了,想也没用,也就不去想它了。
1985年5月,听说又要恢复军衔制了,我想机会来了,不久,3503厂的师傅们到步校为校官以上的军官量体裁衣,定做制服,我好开心,我盼了多年的军衔梦就要实现了。
可也就在这时,中央军委做出了精简整编的决定,邓小平树起了1个手指头,意思是部队要精简100万,与此同时宣布南京陆军学校撤编,与南昌陆军学校合并,成立南昌陆军学院。同年10月,部队首长找我谈话,征求去留问题的个人意见。
我当时思想上很矛盾,留吧,自己已经当了20年兵了,再拖家带口的去南昌,干不了几年还得转业;走吧,眼看部队要实行军衔,多年的期盼就要实现,两难之际听到了军校工作人员将按文职人员配备,不戴军衔的消息,这一下坚定了我转业的决心。就这样,带着已经领到手的凡尼丁校官服,带着破灭的军衔梦想,结束了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地方,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