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金华迷路
调到军区步校以后,我仍然发挥着我的优势,那就是每次带兵都少不了我,而且还出了名,说王永和带的兵身体关把得严,不过到了步校就不光是带兵,有时是招生了。步校招生是什么概念?那是在当兵的当中招兵,招来的学员就是预备军官。我们代表南京军区干部部到全军范围招生,各部队都不敢懈怠,车辆接送、吃喝招待都属正常范围。
有一次到浙江金华“硬骨头六连”招生,金华军分区派车把我们三人(一人负责考军事,一人负责考文化,一人负责验身体)接到分区招待所,安顿后离开饭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想到金华街上逛逛。和主人约好时间,一行三人出了招待所沿着小路来到了大街,无目的的在街上转悠,转了一会到了吃饭时间该回去啦,可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开始还不好意思问人,心想三个大男人还能迷了路?何况我们中间还有军事专家,可是转了几圈就是转不回去,只好不耻下问啰。老乡说:分区招待所在那边,我们就往那边跑,跑到一看不对。我们又问,老乡说分区招待所在这边,我们就往这边跑,跑到一看也不对。我们再问,老乡说分区招待所就在那边,绝对没错,我们又往那边跑,跑过去一看还是我们跑过的老在方。
两个来回一跑,又累又饿,不能再跑了,我们就坐下来冷静地想想,为什么老乡都说在那边,跑过去就不对?正当我们纳闷时,一位老太太从我们身边过,看我们急得满头大汗,问了声“三个解放军叔叔在等谁”?怎么会急成这个样子?我们向老太太说明了原由,老太太一听乐了,连忙说:是为这事呀,告诉你们,军分区招待所前两天刚搬了家,就在我家隔壁,跟我走吧。
七十四菱湖的老菱
一个隆冬季节,我和战友来到浙江湖州的菱湖镇带兵。菱湖镇是湖州郊区的一小集镇。这个镇很特别,它是个孤岛,四面环水,不通陆路,要上岛只有乘船。别看它是个孤岛,那可是个十分美丽,非常富饶的小岛,岛上盛产蚕丝、鱼虾、菱藕。鲢子鱼一毛五一斤,半斤以上的扁鱼三毛一斤,与我们南京相比简直是太便宜了。
因为鱼便宜,我们一天三顿都吃鱼,有时候干脆买一个大鱼头请伙房加工,一人一瓶老黄酒就当饭了。水网地区鱼多便宜这不奇怪,养蚕产丝也很正常,令人神奇的是菱湖的老菱,那老菱个大的出奇,一个菱足有10公分长,一斤称不到几个。据了解,菱湖的菱都是秋天收上来以后放在大缸里,用水沤着,等到冬天,老菱的表皮沤烂了,再用水把腐皮冲掉,一个个洗得干干净净、遛光滴滑的,让人一看上去就爱不释手,就这样的老菱才三毛钱一斤。
一个新疆来的带兵人说:这样的菱带回去卖五毛钱一个都有人买。回部队时,我们成了采购员,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不买别的就买老菱,最少的也买了三四十斤。
这次泰州聚会时我问到吉兰英,现在的菱湖是什么样,她说菱湖和80年代不一样了,陆路通了,不再是孤岛了,交通方便了,市场繁荣了,菱也没那么大了,鱼也不那么便宜了。
七十五漂亮的三门橱
我从江苏省独立师调到军区步校后,住在军区大院里,前后搬了三次家。住上套房时是在一楼,对门的一户人家是个60年兵,家庭条件比我们要好一些。我们当时最羡慕的就是他家的大立柜,是三开门的又叫三门橱。那玩艺放在家里可排场了,三个门的中间是一块大镜子,人往前一站从头照到脚,真漂亮,可惜结婚前没能买上一个。
1979年,步校从南京搬迁到安徽滁县东营房,分了两室一厅的住房,房子面积大了,家里显得空空的。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不由想起了那向往已久的三门橱。可是,买三门橱在当时还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木料紧张,成品没有卖,只能自己做,而自己又没有木料,还是做不成。
于是,我通过熟人帮忙,在滁县木器厂买了三张单人床,用三张单人床改造成一个三门橱。为了感谢人家,除了工钱、材料费照付之外,还买了一条香烟、两斤水果糖,外加一套军装作为对木工的酬谢。
两周后,三门橱做好了,栗壳色。虽然木料并不好,杉木的,门上还有许多节疤,从里面看还能看到一些做床铺凿洞眼留下的痕迹,但是毕竟是全实木的,看上去还是又结实又漂亮。最让人兴奋的要数当中的那面大镜子,真气派!三门橱买回来的那一天,我无数次的对头镜子照,真可谓“对着镜子上下照呀上下照”,总觉得欣赏不够。
就是这件“宝贝”,竟然在10年以后,转业到了地方的一次家庭装修时,当废品送给了一个农民工,包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皖南山区弄来的樟木箱,也都因为没有地方存放而送人了,多年来,七拼八凑的一组不成套的家俱,终于被组合式家具所替代,其实那些家具式样虽有点过时,但质量是绝对比现在的要好,那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实木家具。
七十六军营的副业
1978年,文革期间解散了的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又要重新组建了,组成人员在全军区范围内挑选。由于新校址在南京,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尤其是军事精英,当然也不乏一些有关系走后门的人,但总体上是好中选优。也由于校址优势,选来的人开始只是试用,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发正式调令,用现在的话那真叫“牛”。后来因为滁县东营房的35师调防徐州,军委决定南京军区步校校址设在滁县东营房。这一变化使得许多冲着南京而来的人大失所望,纷纷要求调离步校,为了留住人才,步校决定,人员只准进不准出,于是步校人员士气一落千丈。
为了安抚家住南京的干部,学校每逢周末派车送南京人回家度假,而家在营房的干部就闲着无聊。又由于营房面积很大,除了已经利用的地方外还有不少荒地,于是,许多家属开始开荒种菜,搞起了副业。先是种青菜、萝卜、四季豆、西红柿之类蔬菜,后来发展到种花生、大豆、玉米、芝麻、油菜,只差没种水稻了。
开始是家属种,随后发展到干部参与。其实那时候种菜就是一种消遣,种的蔬菜根本就吃不了,我种的冬瓜堆满了堂屋,最大的一个48斤,那些不种菜的人要吃菜就自己到我们地里采摘,有时农村的亲戚也来营房拿菜。
说来也怪,营房的池塘里有许多龙虾,你只要逮一只青蛙,外加一根树枝和一根细绳,不到一小时就能钓一桶龙虾,如果用网钓,那将来得更快,一网能钓好几个,有时网里网外都是龙虾。这家伙嘴馋的很,咬住就不放,你把它从水里钓上来,放到盆里它还不松口,钓上来的龙虾个个都是又大又肥。开始这玩艺没人吃,也不敢吃,当地老百姓用来做肥料,后来有人说能吃,我们就剥虾仁炒炒吃。再往后就有人捉了卖,5分钱一斤。
最有意思的要数章利根,此人是我们门诊部的军医,后来当上了门诊部主任,据说从部队转业到苏州平江区当上了卫生局长。他不仅种菜积极,还别出心裁的养起了黄鳝。他在自己家门前挖了个半间屋子大的坑,四周和底部用砖头垒好,放上泥土和水,在市场上买了一桶小黄鳝放进坑里。他每天穿便衣,戴着草帽,扛着铁锹,拎着铁桶,到处挖蚯蚓、逮青蛙,可怜的章利根呀!背上的皮都晒脱了。
为了让黄鳝活的好,每天还得往坑里放自来水,以保持池水新鲜。就这样春去秋来,终于盼到了收获的季节。他打干坑里的水,挖掉坑里泥,满以为黄鳝早已长得又大又肥,可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找不黄鳝,难得发现一条也是头大身子细,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怪事呀!这上百条的黄鳝都到哪儿去了呢?不死心呀,挖地三尺也要弄个明白。经过一番苦战,他拆掉水坑四周和底部的砖头,挖开了四周的泥土,跟踪追击,终于在离水坑一米之外的菜地里找到了一条条和当初放养时差不多大小的黄鳝,要说变化也只头长大了点。
后来请教内行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经常往坑里放自来水,黄鳝受不了自来水内的漂白粉刺激,只好钻到坑外避难,而到了坑外也就吃不到食了,这才一个个饿得半死不活,骨瘦如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