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衣服好赖都御寒
我家兄弟三人,我是老小,新衣服是轮不到我穿的啰,因为在我们老家那时候有句俗话,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我就是老三,当然就穿不到新衣服了。
其实,穿什么衣服对我们小孩子也无所谓,只要不冷就行了。
我爸爸会打草鞋,每年都要给我打好几双,草鞋中最暖和的要数毛窝子了,那可是用芦苇花和破布条编织起来的,穿在脚上可舒服了。但是有一点,毛窝子不防水,一进水就没法穿了。
对付毛窝子进水我们有办法,那时候有一种东西叫木屐子,是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和一根木条做成的,高出地面七八公分,木板上安有细绳子,两脚分别踩在一只木屐上,用木屐上的细绳往鞋上一固定,就可以出门了,穿上那玩意儿再烂的泥巴地也畅通无阻。
每逢过年,妈妈都要给我做一双新鞋,有一年春节,我们几个小孩踢铁球,来钱的。几天过年时间我赢了5毛钱,可是新棉鞋的右脚前面被我踢了一个洞,为此还被爸爸教训了一顿。爸爸的教训方式很特别,他也不打我,只是让我把鞋脱了,光脚丫去踢球。
我家家境小康,孩子的衣服穿的还算不错的,没穿过套裤。什么叫套裤呢?就是为了省布料,做一种只有两条腿的棉裤,上面用一根布条吊在脖子上,里面穿一条单裤,外面穿上套裤,屁股和前面都是单层的。
许多孩子都穿套裤,大人们总是说“小孩子屁股三把火,不怕冷”,其实哪有那么回事。
我印象中我小时候虽然没有穿套裤但也没有穿过什么新衣服,冬天起床时穿衣服简直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穿棉裤时,因为那时是光屁股睡觉,而棉裤的棉花又是旧的,一点也不软和,里面又脏又滑,腿往裤腿里一穿就像放进冰里一样凉,冻得直打哆嗦,不过穿好以后只要跳几下就不冷了。
一直到当兵之前,穿的最高档的一件衣服就是我姐姐给我的一条半新的裤子,米色的,卡机布料,很上档次。因为是女式的,妈妈给改造了一下,穿着还挺神气的,那时我已经是十几岁的半大小伙了。
七冬暧夏凉的茅草房
自打我记事起,我住的就是草房,开始是三间正屋两间厢房,其中一间是堂屋,一间是卧室,还有一间是厨房兼卧室。两间厢房中一间是仓库,一间是牛棚兼茅房,总面积大约100平米。
后来实行了人民公社,耕牛归公了,厢房也少了一间。当时,全村共计10户人家,其中有三户是瓦房,其余都是草房,有的人家只有两间正房,我家的住房条件在村上算是中等水平。
我们家乡的草房结构基本上差不多,土墙中夹着木头筐架,南北向用木棍做成窗户,夏天通风,冬天用白纸一糊,既透光又保暖。屋顶的内层多是芦苇编织的席子衬托,上面就是厚厚的草。
我们那草房不是茅草,也不是稻草,而是用麦秸铺盖的。小麦秸是上等的材料,大麦秸也行,但屋檐必需是小麦秸,因为小麦秸整齐挺拔,既结实又漂亮。
会盖草房的人被称之为茅匠,茅匠可是一门手艺哟,我爸爸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茅匠。盖草房可不简单,首先是要把麦秸捋顺,除去秸干中的朽质部分,然后洒上水使其收紧备用。在铺好的芦苇席上沿屋檐糊上一层泥浆,然后排上一层整齐的小麦秸,自下而上,一层麦秸一层泥浆,一层一层往上排,最后在顶上用泥浆收口。收口时再在泥浆上放一排砖头,这样草房才算盖成了。
当然,还会在适当的地方装上一块玻璃做个天窗,这样屋子里就亮堂多了。别看是草房,还是挺牢固的,最重要的是因为覆盖的厚,隔热保暧,因而冬暖夏凉,其舒适度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空调房间。
草房虽然牢固,但毕竟不如瓦房,即使是新盖的草房也只能维持三五年,麦秸一烂就得翻新,没条件翻新的就只能堵漏,在我的记忆中,堵漏是我们家每年要做的一项重要工程。
因为我们家乡是平原,一天三顿做饭的柴禾是个十分困难的事,生产队分的一点麦秸只能当柴烧,不可能有多余的麦秸用来盖房子。可房子漏了不堵不行呀,尤其是到了夏天,经常夜间下雷暴雨,醒来一看,家里到处漏雨,全家老小一起动手,桶、盆、罐子,凡是能盛水的东西都用来接雨水。
首先要重点保护的是床铺上方的漏雨,其次是保护灶台,至于漏到地上的就顾不上了。雨过天晴了总得收拾一番,清除地面的积水,打开门窗通风,晾晒被褥,盆盆罐罐物归原处。
八没有玩具也好玩
那个年代小孩没什么玩具,可我们玩的很快乐。开始是玩撒尿和泥巴,后来就跳绳、踢踺子、打弹子、踢铁球、滚铁环、捉迷藏,再后来就下河游泳、上树捅鸟窝、逮知了,这些都是我们的娱乐项目。
捅鸟窝不光是玩,也是为了摸鸟蛋,有时一窝能摸十几个,鸟蛋中最大的要数白鹭蛋,壳是淡绿色的,很漂亮,大小跟小鸡蛋差不多。当然啦,好不容易爬到树梢,那可是碰到什么逮什么,即使是幼鸟也不会放过,逮回来玩玩也行呀。
冬天也能逮鸟,那时候农村大多是草房,到了冬天屋檐下面就是麻雀的栖身之处,天一黑麻雀就躲到屋檐下,我们用手电筒在屋檐下找,看到麻雀你不能马上伸手去抓,要先用手电筒对准麻雀来回晃动,等到麻雀的眼睛被照花了,再伸手去抓,十拿九稳。
下雪天逮麻雀更好玩,大雪盖住了大地,麻雀到处觅食,我们就在雪地里撒上一些米,找个筐子用木棍撑起来,木棍上拴一根长绳子,人抓住绳子的另一端,躲在隐蔽处。等到麻雀上多了,迅速拉绳,筐子就把麻雀罩住了,有时一次能逮好几只呢。
往后还发展到晚上出去逮黄鼠狼。逮黄鼠狼不仅仅是为了玩,一只上乘的黄鼠狼皮可以卖5块钱,要知道那时候的5块钱可是能顶大用场的哟。
逮黄鼠狼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桶弓逮活的,我家的堂屋每到冬天就架上桶弓,那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有当无,但每年也总能逮到一两只。
记得有一次半夜三更,桶弓里上了一只,我急忙点灯起床,用口袋接着弓口把黄鼠狼放进口袋,然后按常规动作往地上使劲地摔打,因为只有等到摔打致死后才能剥皮。可就在我摔打第二下时,口袋的底边裂开了,黄鼠狼被摔到床肚底下了。床铺底下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时只闻到一股臭味看不到黄鼠狼,结果把铺盖掀开才发现,原来它被摔昏了,总算没白忙一场。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夹弓逮死的或者是受伤的。要说苦,那要数放夹弓辛苦,白天就要侦察好地形,天黑出发,找准黄鼠狼出没的地方,挖个口经十来公分,深二十公分的洞,洞里面放上一条小鱼之类的诱饵,架好弓就算支好一个。
黄鼠狼往里一钻,就会碰掉机关,弓一张黄鼠狼就被夹住而致命,即使是夹住一条腿它也跑不掉,因为弓有绳子固定着,第二天一早就得去收弓,去迟了会被别人收跑了。运气好时一晚能逮到一两只,放空也是常有的事,记得有几次还逮到了一只家猫。
小时候淘呀,偷鸡摸狗的事也没少干。记得村上有一户人家种了几棵梨树,秋天梨子熟了,挂满了枝头,可是梨树仅靠在塘边,又被主人用篱笆拦住,看到吃不到真馋人。
后来我们几个小伙伴商量出一个好主意,晚上用砖头往树上乱砸一通,梨子一个个被砸掉到塘里,因为梨子重,掉下来就沉到水底,水面上什么也看不到。白天我们假装下塘游泳,潜水下去把梨子摸上来,或者干脆在水里一边戏水一边吃,吃饱了再上来,主人发现不了,即使看到了也不好说什么,
这办法真好使,我们用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