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闹毛人
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人民群众的科普知识也比较缺乏,美蒋特务和国内的坏分子经常撒发反动传单,进行煽动性宣传。
我们小孩子在野外玩耍,也能经常捡到印刷的传单,有的还画着反动图像。有一次我捡到一张反动宣传画,上面画的是用绳子勒住毛主席脖子的画像,吓得我赶紧上交了。
那时候也确实经常有坏人对社会生产进行破坏,其中一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闹“毛人”。
所谓“毛人”,就是据说有一伙坏人,会飞檐走壁,一步能跨十几米,常常是来无踪去无影,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传说这种人青面獠牙,专门伤害妇女儿童,动辄开肠破肚,挖眼割耳。虽然谁也没见毛人,但听起来总让人毛骨悚然,一时间社会上闹的人心惶惶。
那时候,每到夜晚,村民都不敢外出,小孩子更是不敢离开大人半步。
记得最紧张的那段日子,村民们为了对付紧急情况,每到夜晚就拿起棍棒刀叉,集结在一起,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我家就是集结的地点。可是,守了一天、两天、三天、五天,总不见毛人出现,日子久了大家都累了,思想也麻痹了,警惕性也逐渐地放松了。
有一天,一个叫王守忠的胆大的村民,独自夜晚下地耕田,他一边耕田一边哼着小调,其实,他哼小调不光是打消疲劳,也是在给自己壮胆。
可就在他耕田结束牵着牛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了情况,前面有一个黑影,像是一个人。这时候他紧张了,难道真的碰到毛人了?他冷静了一下,鼓足勇气大声喊到,谁!黑影不回答,他又大声地喊了一声,你到底是人还是鬼?再不说话我可要动鞭子了!那黑影还是不吭声。
胆大的村民用犁鞭用力抽了那黑影一下,不料手中的鞭子被黑影抓住了,怎么拉也拉不回头,这一下他吓坏了,丢掉手中的犁鞭,牛也没顾上牵,撒腿就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喊:“快来人呀,抓毛人啰!”
他一口气跑到村上,叫了十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带上棍棒家伙,大家互相鼓励着,直奔出事现场。跑到跟前用手电筒一照,嘿!哪里是什么毛人,原来是犁鞭缠绕在一棵高大的野蒿上,虚惊一场。
四全民除四害
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除四害、讲卫生”的号召,举国上下齐动员,男女老少齐动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只不过那时候的“四害”指的是:苍蝇、蚊子、麻雀、老鼠,而不是现在的苍蝇、蚊子、蟑螂、老鼠。
那时候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的理由是,麻雀吃粮食。那个年代,农民劳动的报酬就是生产队记工分,工分就是钱。
由于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所以,一根老鼠尾巴可以记一分工,两只麻雀腿也可以记一分工。苍蝇要逮20只才记一分工,社员们主要是逮老鼠逮麻雀作为创收,后来发展到集体捕捉麻雀。
再往后发展到凡是鸟类都逮,理由是鸟类都会吃粮食。
每天天刚亮生产队长吹哨子,社员就扛着旗子,手里拿着锣鼓,有的就拿个破面盆,使劲地吼,使劲地敲。见到小鸟就挥舞着彩旗,从早晨一直敲到天黑,吓得小鸟东飞西逃,不敢落地、无法觅食、没处藏身。
通过这样的行动,让鸟儿活活累死、饿死,从而达到消灭(麻雀)鸟类的目的。哪个生产队逮的鸟多就是先进单位,上面有奖励。
就这样整整胡闹了半年之久。我记得我们生产队,总共也就生擒了一只画眉,就这还算是成绩突出,还受到上级表彰呢。
想当初,我们家乡的鸟儿可多啦,麻雀、喜鹊、灰喜鹊、白头翁、布谷鸟、老鹰、乌鸦、白露、画眉、野鸡、野鸭……经过那次一折腾,鸟儿确实少了许多。
50多年过去了,如今,国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爱护鸟类,保护生态平衡,而且是立法保护。现在的小鸟都不怕人,人到它面前都不飞,那是因为它知道人不会伤害它。可当时也是国家号召呀,真是此一时彼一时,看来,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也有得个过程。
五绿色食品伴我成长
小时候虽说家里穷,但我没感觉到苦,在我印象中吃穿都不愁。
吃的是五谷杂粮,麦子上了吃麦子,苞米上了吃苞米,豌豆上了吃豌豆,山芋上了吃山芋,用现在的话说那可都是绿色食品哟。
吃的方面还不止这些呢,鱼、虾、菱、藕,对我们圩区人来说那更是不稀奇了。
我们逮鱼的方法可多啦,钓鱼、摸鱼、罩鱼、钗鱼,最有趣的要数钓乌鱼。
我们老家管黑鱼叫乌鱼,一到春天,乌鱼就开始下籽,这时候就可以钓乌鱼了。你可以沿着塘边找,一旦发现一窝黑压压的东西,那一准是乌鱼下的籽。
用一根长竹竿,末端拴一根两米长的麻线,线上挂一个鱼钩,钩上安一个青蛙就可以钓了。这安装青蛙可有讲究,一定要钩在青蛙的脊背上,这样青蛙的四肢可以动,是引诱乌鱼最有效的办法。
人要躲在隐蔽的地方,用钩上的青蛙在乌鱼籽上面不停地上下抖动。乌鱼看到了,以为青蛙在吃它的籽,毫不客气地上来就是一口,这时你就顺势用力往上一提,一条黑鱼就钓上来了。
因为母鱼最护籽,所以,一般来说第一次钓上来的都是母鱼,第二天,你还可以如法炮制,再去钓另一条公鱼。
夏天好吃的东西,桑树果得算一个,每当桑树果由红变黑那就说明桑果熟了。
我们什么时候想吃就爬上桑树,任意的吃,捡那个又大又黑的吃,那个快活劲儿不亚于孙悟空在蟠桃园里吃仙桃。
什么时候吃好了,甚至于吃到打饱嗝了才肯下树。不过当时吃的是痛快,只是每次那手上、嘴上乌紫的颜色得一两天才能洗掉。
秋天的晚上许多人都出去找螃蟹,一晚上总能找到十只八只,有时候能找到半口袋,有时候还带上一把鱼钗,看到塘边有鱼也顺带着钗几条。
早晨上学在路上捡到大螃蟹那是常有的事。乌龟、王八更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逮到乌龟就用泥巴糊上,像中心叫花鸡一样放到灶膛里去烧,烧熟了用盐沾着吃。
那时候在我们老家,鱼虾不值钱,而食用油可是贵重的东西。有一次我逮了一大串鱼,用树条拖回家,父亲不仅不夸奖,反而训斥我,逮那么多鱼回来,哪有那么多油去烧它?一气之下尽把鱼全扔到茅坑里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吃的东西也最多,山芋、胡萝卜、花生、玉米、菱角,还有那饭豇豆,这些都可以当饭吃的。
一般人家晚上都不烧饭,煮上一大锅花生、菱角什么的当晚饭,盛上一大篮子,全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拉家常。农村人饭量大,吃那些东西一时半会吃不饱,吃到后来困了就闭着眼睛吃,小孩子经常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什么时候被大人抱回家都不知道,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了。
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天,人们很少外出,男人的都聚在一起打牌,妇女们围着火炉纳鞋底,我们小孩子就想着点子吃。
可以在火炉里面烧花生、烧蚕豆、还有那猫鱼干儿。所谓猫鱼干儿,就是深秋车塘时捞上来的小鱼,有白鱼、拉黄狗子、史黄屁之类的小鱼,这些鱼平时是用来喂猫的,所以叫小猫鱼。
逮到的小猫鱼洗净后用盐一腌,晒干后留到冬天放火盆里烧着吃,等鱼烧到稍微有些焦味时,连皮带骨一起吃,可香啦!现在回想起来还淌口水呢,那些年的小日子过得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