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话说雍正五年,雍正皇权初定,吏治空前严酷,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一时间风调雨顺,人口迅速繁衍,吃穿有度,好一片繁荣景象。
饱暖思***恍邪无度间。
才过上安稳日子的人们,便不知稼穑之难,不知节俭,无端地挥霍粮食,浪费财务。尤其是昌乐安丘汶河两岸的大户人家,佃户缴纳的粮食,仓库都放不下,堆在场院里,任虫咬鸡刨,下雨天遮挡不及任由粮食发霉烂去。酒坊倒是趁粮价低贱收购了大批粮食,淋出的烧酒大批供应,几文钱一斤,却是高兴了村里村外周边粗壮汉子,大壶买来每天喝醉,更有一些婆娘不事耕织,不事婆姑,却也跟着爷们喝酒买醉。一时间,街道巷陌充斥酒肉臭气,人们沉浸在丰衣足食之中,尽情玩乐,不思愁苦,田间少见耕作之人。
却说天上玉皇大帝,很久不见民间反映疾苦的奏章,作为掌管三界的上君,不能解决下界的愁苦,又怎么能是能君呢?想想下界许久没有香火供奉,没有状况汇报必有缘故。想罢,赶忙唤过太白金星,说道,老倌,这下界许久没有奏章报来,也不知是太平与否?丰歉情况如何,不如趁今天公务不多,你我下界去探访一下。太白金星连忙答应,跟随玉皇大帝飘下凌霄宝殿,过南天门,直赴人间。
到了安丘昌乐搭界的汶河上空,便看到人间,那是物产丰厚,繁荣非常,粮食多得是吃不下,玉皇大帝才要高兴,却见人们把用不了的粮食用来垫路,更有一户人家用白面烙了一张大饼,铺在地下,让孩童随意坐在上边当蒲团,拉尿随意。
看看人间光景才好了便随意糟践粮食,不爱惜天物,玉皇大帝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这才明白,这是人心坏了,不思进取,恣意妄为。
回到天宫,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讨怎样惩治人间人心不古肆意暴殄天物之事,玉皇大帝下旨,伐心!
雍正七年,山东连续发生了大旱,大旱之后又发生蝗灾,“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满天(安丘最甚)”,“春大旱蝗落处树摧屋损,四月二十九日始雨”,“七月夏蝗”。雍正八年,又继续发生大旱和蝗灾。《益都县志》等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夏四月蝗蝻入城如流淌,秋大旱,狼入村镇,专噬人畜。”到雍正八年,又发展为全省性特大旱灾,有48个州县记载“人相食”,如“春不雨,六月陨霜,十月斗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开,果不实,牛羊不孕,鸡鸭不卵,妇人不孕,冬,人相食”;“春夏大旱,百日风霜,秋无禾,斗米一两二钱,民间食草子树枝为生,有父子兄弟夫妇相食者,惨状难悉,饥民为盗,蜂起焚掠,四境萧然”(《安丘志》)……这次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雍正九年,旱灾加虫灾,无麦无秋,“树皮皆尽发瘗而食”,饥民“劫四境,杀戮甚惨”。
俗话说,大旱之后有大水,果然!雍正八年,几场大雨连续冲刷汶河,河道水量暴涨,上游山洪下来,把汶河两岸的四十三个村庄彻底冲毁,人口仅存十只有三。
直到五十年后,沿河村庄才慢慢恢复了生机,人口得到了蔓延。
《安丘县志》记载,雍正八年,水患,没木梁台,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墓,碣旋裂。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