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穿越小说 > 大秦新传 > 第二十四章 邀月酒楼
    武宗灭佛,李逍遥是知道的。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极力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五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这次灭佛运动,前后共计5月,在全国范围内全国拆毁寺院等建筑,还俗僧尼,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对于佛教,李逍遥也谈不上喜欢或者讨厌,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利。但这必须在不能损害国本的前提之下,如果佛教真是发展到人不务生产,土地荒废,生产力下降的话,那也不能怪皇帝灭佛了。

    李逍遥听了智仁大师的话,犹豫了片刻,对自己能否达到那个高度还是有点怀疑的。但是自己现在手头上确实人手很少,远了不说,王家给他的那8000金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怎么运到长安还是个问题,并且从北都太原到长安还是很遥远的,路上难免不遇上个土匪啥的。

    古代不比现代,古代生活水平太低了,有人生活不下去了,就很有可能落草为寇,如果生命都不能保证了,其他的什么违不违法啊什么的都不好说。孟子说了,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即使自己手上有李存孝和夏鲁奇这样的大将陪着,但是李逍遥总觉得让他们帮自己押运金财,一来太费精力,二来也有点屈才。并且这么多金子,李逍遥觉得雇些人来押送也不合适,一来不知根知底,二来也怕见财起意。

    而少林弟子则是完美的避开了这两个缺点,从刚进来的时候,几个扫地僧丝毫没有震惊于王煜婷倾国倾城的容颜时,李逍遥就觉得这大佛寺的僧人应该也是得道高僧,不会痴迷于财色。

    李逍遥寻思了半晌,开口说道“如果我日后真的能够达到那个高度,在不妨碍国本的情况下,我会给佛教一些便利,并且我会把大佛寺立为国寺。”

    智仁大师听了李逍遥的承诺,即使佛法修为高深,也难免露出了一丝惊喜之色,高兴道“如果贵客能答应把大佛寺立为国寺,那又是意外之喜了,大大超出了贫僧的预期呢。”

    李逍遥想起一个事,当下犹豫道“智仁大师,我倒是有个不情之请,这30个僧人可否换成少林寺俗家弟子,或者可否允许这30个僧人蓄发,毕竟30个僧人在一起,目标还是太大。”

    智仁大师考虑了片刻,说到“可以,本寺确实有10几个俗家弟子就在寺内,另外再选30个弟子只能让他们蓄发了,不过也快,最迟一个月,头发就能长起来。”

    李逍遥又和智仁大师约定了等李逍遥离开晋阳的时候会来跟又多出来的俗家弟子和30个武僧回合,又谈了了其他的事情。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李逍遥起身道“时间差不多了,只怕我的人已经久等了,哈哈”

    智仁大师起身相送,挽留到“现在时间差不多是晌午了,贵客不若就在本寺就餐吧,本寺的素斋口味还是不错的。”李逍遥想了想,也没推迟,当下回到大雄宝殿找到了王煜婷,李存孝和夏鲁奇。

    三人忙问李逍遥发生了何事,李逍遥含糊应道“智仁大师跟我说了一些事情,不过这些事现在还不能说。”李存孝和夏鲁奇也没再问,王煜婷则一双妙目来来回回看着李逍遥,发现看不出什么,也放弃了。

    于是四人在大佛寺随便吃了一些素斋,下午随便在大佛寺逛了逛,就跟大佛寺一干众人告辞了。

    看着四人的身影走远,智孝法师问道“师兄可是看出了什么,否则为何将本寺修为高深的护寺武僧托付他人?”

    智仁法师慢悠悠的说到“这位贵客的面相是贵人之相,具体贵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不过,我看他的两位随从都是面相宽阔,福星高悬,命格强硬,这是亲王,列候之相啊”

    “什么?是亲王,列候之相?”智孝法师震惊道。要不是知道自己师兄相人特别准,他实在看不出来在他眼中的很普通的李存孝和夏鲁奇能有这么大的前程。

    跟在智仁智孝法师后面的一行僧人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原本他们对要跟随护送这位年轻人还有些意见,但是听了智仁法师的话,这些僧人倒有些雀跃之色。笑话,如果这位贵人真能达到智仁大师隐含的说的那个境界,能后护送这位贵人真是他们的荣光了。

    智仁法师看了看这些意动的人,朗声说到“刚才的话,大家也都听见了,明天闭寺一天,大家进行比武,实力排名前30的要下山护送这位贵人,另外从俗家弟子选出8名,尔等务必要好好护送,这可关系到我寺的前程。”众僧慷慨应诺。这些僧人虽说精于佛法,但是毕竟是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一涉及到自己寺院的事,还是很上心的。

    当李逍遥四人看到城高池深的晋阳城,已经快要黑天了,四人刚进城,就听到了城门关闭的声音。

    四人进了城之后,并没有朝兴隆百货走去,而是到了城北的邀月酒楼。按照王煜婷所说,这座酒楼原本不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相传当年大诗人李白独自一人游玩天下,到了李唐龙兴之地晋阳时,就住在这座酒楼,作下了月下独酌这首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当时的酒楼主人也是个附庸风雅的主,没事就爱赞助赞助一些诗会,在当时的文人墨客的耳濡目染下也懂一些诗词,当听到李白喝醉之后朗诵的这首诗,惊为天人。亲自向前询问,才知道这位潇洒俊逸,不拘小节的汉子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当下免除了大诗人李白的所有酒菜钱,并承诺李白愿意喝多少酒就喝多少酒,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不收一分钱。

    大诗人李白在这酒楼住过了一段时光,有感于酒楼主人的热情招待,临走前便将这首月下独酌亲笔写在了酒楼的中堂之上,从那以后店主人就将这首诗好好的保护起来,把这座酒楼改成了邀月酒楼,父传子,子传孙就这样传了下来。

    由于有大诗人李白的名人效应,文人墨客都在酒楼瞻仰诗仙的遗风,酒楼的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

    酒楼老板的儿子继承酒楼之后,酒楼的规模不断扩大,酒楼老板儿子又在河东道各地请了有名的大厨,这饭菜越来越好,到了现在已经是晋阳城里的达官贵人们聚会,生意场有头有脸的生意人商谈合作的首选之地。

    听了王煜婷的介绍,李逍遥顿时起了向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