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在这战乱纷飞的边关之地,军队才是永恒的主题。任你是何等英雄豪杰,只要手中没有握着能让别人不敢轻犯的军队,那是怎么也折腾不出多大的浪花来的。观历代边关的风云人物,那个不是手握重兵,否则哪敢称什么风云人物,一阵小小风雨便能让其化作飞灰。
深谙此理的秦无涯自然不会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秦无涯就专心致志的扑到了军队建设上面。
通过这次军事行动,秦无涯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军队编制散乱,虽说有老兵充任基层军官,但是这种方法毕竟无法长久,先不说自己对老兵们的许诺,单就是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批基层军官来,现在的军制也是要变一变了。
还好经过这一仗一些好的苗子也被发现了出来,虽说都还没有多少战斗经验和军事指挥常识,但是这些表现突出的民团新兵也是可以暂代伍长和什长了,能力是可以锻炼的,除了老兵的训导,自己也是可以教导的嘛!这些自己培养出来的基层军官才是自己以后掌控军队的基础,哪怕以后吸收了外来的军官也是能够保证这支军队的忠诚度的,蒋校长的例子可是很值得借鉴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军队的文化建设问题,这可不是秦无涯异想天开要搞什么精神原子弹,在这个时代能让军队经常性的士气高昂就了不得了,如今的军队十人之中三人敢战就是强军,五人敢战便是无敌之师了。秦无涯之所以要进行军队的文化建设,那是因为普遍有文化的军队中基层军官的培养要容易的多,而大量合格的基层军官则是一支军队随时能够进行大扩军的必要保障,秦无涯可不想自己手下的军队以后会陷入越打越少的境地。
军事上的事情来不得一丝马虎,经过与老兵们的讨论和对前世经验的总结,秦无涯花费了将近数天的时间才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军制。
本来大燕的军制是五人一伍、两伍一什、三什一队、三队一百户、三百户一哨、三哨一翼,翼之上就是标准为五千人的营,如今整个凉州边军也不过是五营兵马。虽说此等军制与三三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最基层的伍什军制却是有些不合时宜了,而且这军制也就是和三三制相像罢了,细节上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大燕军制中,一队有四十人编制,这里除了六伍士兵和三个什长一个队官之外还有三名队官卫兵和三名传令兵,其上的各级军官自然也是配备着多名卫兵和传令兵,这也就造成了非战斗人员的比例十分巨大,且基层军官的需求量也是远远高于标准的三三制的,显然这是不太适合如今的襄武县的实情的。
秦无涯决定结合如今襄武县缺少基层军官的实情,将伍什两级改作棚目,一棚比作一个班,有十名士兵和正副棚长各一名;一目有三棚,除了正副目长外只需三名传令兵,且副目长由一个棚长担任,这样一来就是一目四十人了;而一队则有三目,有一百二十四人,也是只有三名传令兵;一百户有三队,共三百八十人,除了三名传令兵之外还有四名军法兵;一哨有三百户,共除传令兵外还有十名军法兵和一个卫兵棚,共一千一百六十五人。
哨之上就是秦无涯如今设定的最高军官了,最后不管是练成了多少兵马,秦无涯都会将之编成一个翼。一翼的兵马在外人看来也就是一千五百人的队伍,一个小县为了自保组建了一翼人马是可以理解的,要是对外说你一个小小的残破县城竟然练成了一营兵马,那就真的有骇视听了。
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一个破败的小县要是有了一营兵马,那就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流寇般的穷兵黩武,二是阴谋家的狼子野心,不管是哪一种都会不再容于任何一个势力,这可不是秦无涯想要的。
另外一方面,这也是对前世那只军队在抗日时期发展方式的借鉴,就像当时一个团可以有无数个营一样,编制的改造可是暗地里扩张部队的不二法门,甚至有的时候还可以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
比如说沙陀人经过与大燕的多年交战都十分清楚一翼边军有一千五百人,要是得知襄武县有一翼兵马守护,那么当他们前来劫掠时自然不会派出好几倍的战力,这样一来襄武县直接爆出数倍兵马与之对战自可以获得奇效,就是军队数量传了出去也可以说是百姓在自发帮助军队守城嘛!
军制改革完成以后,秦无涯便竖起了招兵大旗,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酝酿,整个襄武县的从军之风可是越来越烈了,招兵旗刚刚竖起,前来应征的青壮就排满了县衙前的大街。
这次秦无涯手中钱粮充足,所以招兵数量那就是多多益善了,看着大街上排的长长的队伍,坐在登记长案后的秦无涯和清远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大人!咱们这次看来能够招到几千新兵了,虽说武器不够,但是也可以先用自制的长矛代替,工房那里最近一直在赶制兵甲呢,想来明年开春就能备齐了。恭喜大人!明年开春后就能手握数千大军了!”清远在一边笑呵呵地恭维道。
“咱们襄武县本有青壮六七千人,这次又从回鹘人那里解救了上千灵州青壮,这些人都是经历过战乱和饥寒的,能够活到今日的身体都不算太差,就是全部征召从军亦无不可,反正咱们的粮食是够吃的,不够吃的话就将这次抢到的财货牛羊全都变卖,怎么着也能支撑到成军之日。明年咱们不求太多,只要能有五千精兵,我就能从凉州刺史和陇右李家那里讨来足够的钱财和粮食,就是没有这些咱们也可以带着这五千精兵再次去劫掠回鹘人啊!照着这次的收获看,回鹘人这二十年来在河套地区可是都积累了不小的身家!”
秦无涯不禁做起了手握五千兵马的美梦,话说兵一过万无边无沿,想必五千大军集结在一起也该是浩浩荡荡了吧?
“大人!五千兵马确实有点多了,要是让刺史知道了咱们有五千兵马,就由不得他不考虑咱们的心思了。虽说咱们是为了保卫乡土,但是这五千人马却是绰绰有余了。我怕刺史大人会怀疑大人有割据之心啊!”清远近来看着襄武县的事业一步步走上正轨,心中那一份打回故土的希望又开始萌发了,不过他也不能确定这个曾经的小秀才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以割据一方为目标还是以逐鹿中原为目标呢?
要是秦无涯也想着逐鹿中原的话,那近在咫尺的沙陀人就必须要除去,否则以襄武县为根基的秦无涯是怎么也无法抽身去中原征战的,这样一来自己重回故土的梦想就真的有可能实现了!想到此处清远的心中一片火热,不由得开始在话语中试探起了秦无涯。
“呵呵!割据之心?我怎么会有割据之心呢?我的心里可是想着为我大燕戍卫边疆外加开疆拓土呢!等天下大乱之时,李家必然不会再将重兵放在这凉州边关,到那时咱们的刺史大人就该带着凉州边军去中原逐鹿了,然后也就该咱们的民团将士担起这戍卫边关的职责了!“要说秦无涯对争霸中原不感兴趣,那绝对是骗人的。可是就凭他那白板一样的出身和家世,与中原那些积累了几百年的世家门阀相争,直接就是被秒杀的命啊!于是秦无涯很理智的将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定位在了这西北边荒之地,在中原没争出来一个结果之前,这西北边荒之地是没有哪个大的势力看得上的,这从陇右李家拥兵十万却对着区区沙陀蛮子一退再退就可以看出来了。
“那大人是想要投效李家了?李家经营陇右三百年了,确实是底蕴深厚,但是这西北边关之地毕竟贫苦,陇右李家争夺天下的希望也不是很大啊!再说一旦到了危急时刻,李家未必不会强令咱们出兵中原,到时候咱们还是躲不过去的。”清远对于陇右李家的了解可是远远胜于秦无涯的,这一家本是世代镇守西北边关的将门世家,后来又将家业拓展到了整个陇右地区,如今以兰州为根基发展了三百多年的时间,可谓是西北第一大阀了。李家虽说守着贫瘠之地,但是门风自来尚武,麾下从来都是不缺精兵猛将的,这从如今的凉州刺史大人身上就能看出来。
可是陇右李家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钱粮不足,和中原门阀相比,李家可谓是边荒之地的土包子一个。这也造成了另一个缺陷,那就是不得主流士大夫群体的关注,大燕士林之中至今也没有陇右士子的一席之地,出身将门的李家经过诸般努力也没有在陇右之地积累下来多少文华底蕴,否则也不会让李戍这样的一介武夫来兼任一州刺史了。
“清远啊!你要对咱们襄武县有信心,等到了李家需要咱们出兵的时候,咱们的队伍该发展到什么程度了?那个时候他们还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咱们出兵呢?你放心!我的眼睛可是一直盯着沙陀人和河西四州呢,要不了几年你就能重回故土了!“秦无涯何尝不知道清远的心思,故乡被敌人占领了二十几年,自己却一直在外流荡,回归故里的希望又是那么的渺茫,这种悲苦的心思秦无涯在遇到郑阳关的时候就已经感受过了,他们可是做梦也想着回归故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