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洎牵着大水牛,来到一望无际的田边。
东莞的田地,经过两百多年没有战乱的祸乱,早就没有一寸多余之地。
比如,原先的沼泽滩涂,纷纷被勤劳的人们挖淤造塘,形成蔗基鱼塘、桑基鱼塘等生态养殖农业。
好在,如今是秋天,稻田也已经收割,李洎才能顺利放牛。
放牛的方式,有逐草而牧的方式,也有画地为牢,也就是买一段长长的牛绳,接驳到牵牛短绳上,然后立下牛墩,用尾端系住。放牛的人就可以到树荫下放风了。
但如果这样,地主老财发现水牛不长膘,你的境况就会十分难过了。不仅不会发薪水,还会毒打一顿。除非,你学习异常优秀,到达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步。有很大机会考上举人这个学位。那到时候,就是他巴结你,而不是训斥了。
因为,即使秀才功名的小学生,除了能够呈递状纸而不受县衙衙役棒打,其他待遇几近于无。但是,有了举人功名的中学生,却能够享受,一千亩地税收减免一至三成的优惠。
别小看这税收减免三成,那些说书人上面所说的,为何之前那些没考上举人的穷酸秀才,家里卖田卖地,最后只剩下祖宅,毫无立锥之地。但是,一旦考上举人,就立马家里良田千亩?
这倒不是说,考上举人功名的书生,联系到了县里府里的强人恶霸,强买强卖,或许这是有,但是,绝大多数小农,却是心甘情愿地将祖上的田地奉献给新科举人!
不错!你没看错!将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小农们,将土地投献给了举人!
这其中的猫腻,自然出现在那一到三成的税收减免上!只要将减免的税收部分孝敬举人身上,不就皆大欢喜?
不仅如此,身为举人更有通天的能力,能上D县府,让投献的小农,少受徭役时,纳税时衙役的刁难!
比方说,官家要修一条防洪堤。按照道理,自然是摊派到就近的农户家最好,但是腐朽的官僚们,往往让在东段的人修西段的河堤,平原的人去山区采石,这样你就欲生欲死了。
这还不是最差劲的,要是,突然你农忙的时候,县府要征发你去徭役,那你就痛不欲生了。一个小农,家里最大的劳动力被征发,命根子的田地就会荒芜了,这时你就要借贷了,后面的事情,自然是要整到你破产为止。
但是,如果你投献到举人门户,因为关系到举人的收成,举人就会发动关系到县衙、府衙说情,甚至告状,别以为一个举人家无足轻重,万一人家发了实配,有了官身,你面上就不好看。
更加可怕的是,举人们往往在县学、府学、甚至省学的同学朋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一起了舆论,说你这个当官的不体恤百姓,那你的官途就变得渺茫屙嗬了。
所以只要家里稍微勤奋一些,有志气一些的农户,都会让自己的子弟勤奋学习,这也开启了全民科举时代。
李洎牵着黄牛,一路走来,看着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
是的!通过李洎脑中的回忆,他已经知道,这个时代考县学,基本和后世小升初差不多,甚至某些方面更甚。
比如,小学儒文要考新华字典三千常用字词,要考诗词一百首,文章阅读十篇如此等等。
数理要考自然数加减乘除、点线面体基础,日常运用等。
但是,大顺朝的教育体制,显然无法铺设现代小学的义务教育。于是,只能刊发【新华字典】作为考试的基础。
这本新华字典,据说是当年越祖李过集合众人之力,引经据典,删繁就简,更重要的是,运用比划偏旁部首引索与罗马字母拼音引索,附带各种实物原理插图、中洲地图、九九乘法表、几何图解等,在越祖作为太子的年代里,随着李过的征伐版图扩大一路全面推行,甚至,全国科举也考了二十多年。
越祖李过,显然是有大计划大雄心的,相信这本新华字典普及全国,依靠罗马字母与天竺数字,还有这本字典,将突破儒学只为富裕人家所有的境况,大大普及全国的受教育程度,为他以后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当初,这本新华字典,二十年多间一共刊发了一千多万本,甚至,几起神童,仅仅依靠这本字典自学,考上进士的特例流传全国,众人更是对新华字典推崇到了极致。
只是后来,越藩之乱越祖战败,短期内国内秀才举人多如牛毛的状况,更是令理儒大师们痛恨到了极点。于是奏请康曦皇帝,将新华字典里面的天竺数字全部替换成为儒文数字,用注音假名代替罗马字母,然后将简体字统统恢复为正体字,废除诸多插图,这样终于成就一本臃肿的【康曦字典】。
这样一本字典,终于变得高水平大气魄上档次起来。只是,再也难以听到,有人依靠一本【康曦字典】考上进士的传闻了。
因为,康曦字典太过臃肿,一本售价就超过几头牛的价格,让人望而兴叹,有这个钱的人家,难道还会自学吗?
更何况,一本康曦字典的重量,已然达到了一块大砖的程度,根本无法随身携带啊!
如今,朝廷出题越来越刁钻,考县学的难度越来越大,但朝廷却完全放弃了开蒙官学。
至于民间学的怎么样,那就只有靠私塾教育和个人领悟天赋了。
李洎牵着大水牛,慢慢悠悠地一边背书,一边看着周围的风景。
只见,周围田间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娃,正在河边割草,一边在背着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一边有节奏地挥起镰刀。
另一边,一位锄地的少年,用一块大木板抄写了康曦字典的某一页,只见他一边挖地,一边对着木板朗读道:
页第二百四十一,ㄏㄨㄟ(喝呜喂),回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又《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又一个少年,蹲坐在树荫下的沙地上,用木棍写着汉语数字,写写画画,显然在做着一D县考流传出来的应用题。他时而皱眉,时而舒展,复而苦笑,最终无从下手,望洋兴叹。
甚至,某位拾柴火的少年,一路念念有词,结果百思不得其解,竟然将背负的柴火给解开了,将树枝都折断成为算筹,正在做一个计算题,苦苦推演,将折断散落的柴火都统统不顾。
李洎一边背着百数平方表,一边望着这全民学习的时代,不禁也有了一些动容。
这些穷苦的农村孩童,因为没钱上不起私塾,于是背起简陋的乘法口诀、繁难的康曦字典,独自练习题目,以为靠着这样就能考上秀才举人功名,何等可悲可笑。
和后世他们身在教室、听着老师一把手教导,有铅笔和纸张等工具在手,实在差别太大!
这样,不知不觉间,李洎牵着大水牛,竟然和割草的小少年碰上。
“喂,这位兄长,这片草是我先来割的,你的牛怎么可以再吃上来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夺人所爱,兄长知否?”
等到小少年看清李洎的面容,顿时动怒:“好啊!原来是刚刚被打的越老魔余孽!大家快过来看哪!李乙己牵着水牛出山了!快过来!”
于是,那个正在挖土的、算筹的,划沙的等几个人又聚集起来,显然几个人都是一伙的,这下又有热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