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看主力,主力看什么?

    主力看跟风盘。

    对,跟风盘,跟风盘,这是最关键的因素。

    为什么有些票跟风盘踊跃,有些票跟风盘少?

    怎样才能吸引跟风盘?

    走势。

    大单拉抬,迅速封板,这种走势的确可以吸引跟风盘,可为什么选择这些股票拉升,而不选择其他票呢?

    杨坤发现,凡是能拉起来的票,都是有消息、有故事的票,也就是基本面利好。

    杨坤一向对基本面嗤之以鼻,那些所谓的好票,经常是怎么上去,怎么下来。

    全是虚的。

    要不怎么叫“炒股”呢?炒作,没真的,全是假的。

    “主力怎么做,我们怎么跟,顺势而为”这是杨坤做散户时的思路,基本面再好,没主力拉升也是白搭:基本面不好,有主力做,也能赚钱。

    什么基本面,纯粹扯淡,还是要看主力。

    可是,如今自己做了主力,该看谁?

    这个问题还要溯本追源说一下。

    股市怎么来的?

    股份制最早起源于西方航海。西方人航海,名义上是贸易,其实就是烧杀抢掠,利润丰厚。

    但航海成本大,建造大船,招募船员,而且风险很大,海上风浪导致沉船,遇到土著人反抗,等等这些因素,导致航海不是少数人能干的。于是,有人想办法,咱们集资吧,合算成股份,如果这次航海赚钱了,大家按股份分成,如果赔了,那就认赔。

    但是,航海周期长,有时候两三年,有时候三五年,这期间有事怎么办?急需用钱。有人就开始转让股份。10块钱的股份,如果航海赚钱,能卖到15,如果不赚钱,能卖5块,于是,流通过程中价格波动产生了。有人一看,得,我也不管航海赚不赚钱,通过流通倒卖差价不也能赚钱吗?投机者产生了。

    所以,股市中分为两类人:投资者,投机者。

    投资者,靠每次的盈利获利。换成企业,依靠企业利润,进行估值,确定股价高估还是低估。每股盈利0.5,20倍市盈率,股价应该10块。企业经营变好,每股盈利1块,20倍市盈率,股价应该20。企业经营变坏,每股盈利0.25,20倍市盈率,股价5块。理论上说,股价与企业经营好坏挂钩,业绩好,股价高;业绩差,股价低。

    投机者不关心企业好坏,只关心价格,涨了还想涨,跌了还要跌,追涨杀跌比较严重。为什么投机会产生追涨杀跌?

    投资者看企业经营状况,用估值评价股价是否合理,低买高卖;投机者往往以价格为依据,而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市场变化的因素源于市场的变化,换句话说,市场的变化自身能引起新变化。比如重要阻力位,不攻破,股价回落。一旦攻破,会有很多跟风盘。说明有很多人在关注阻力位,不突破,不进;一突破,就追进。这里,市场自身的走势会影响下一步走势。

    6-5=?

    等于1,理论上是这样的。

    实际上要比这复杂很多。

    多空双方力量均为5,5-5=0,股价不涨不跌。

    多方力量加一分,变成6,空方力量不变,股价会稍稍上涨。

    理论上应该这样。

    可是,如果有很多投机者关注股价,大家都等着多方胜利之后追进,这时候,多方力量有可能不是6,而是10,或者20,多少取决于跟风盘。技术分析很大程度依靠价格形成的图形为依据,运用技术分析的人越多,图形导致的跟风盘越多。

    杨坤这些年操作,一直看60日均线,也是这个原因。大盘突破60日均线,蜂拥而上;跌破60日均线,止损。60日均线本身就有助涨助跌的作用,程度取决于市场上运用这种技术的人数,人数越多,助涨助跌的作用越明显。

    中国股市的高波动率,根源在此,投机者太多,而且多数人采用技术分析,看图形,双底,双顶,头肩形态,耳熟能详。

    那么,主力资金可以运用图形吸引跟风盘,做出符合市场预期的图形。

    这里还有问题。

    既然价格可以助涨,那同样可以助跌。一旦图形失败,抛盘、止损盘会很多,又是一轮杀跌。

    所以,图形很关键,封不住的涨停板很可怕,这个图形就能引发很多抛盘。

    技术走势方面,杨坤不陌生,这个好理解。

    基本面的投资者,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价值投资,依据盈利判断股价。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

    企业发布利好消息,投资者要买进,股价上涨。时间长了,有人就发现这么个规律:只要有利好消息,投资者就要买,股价要上涨。这样,我赶在投资者之前买入,或者跟他抢着买,等投资者买入,股价升高时,再卖出。

    股价10块钱,有利好消息,10个投资者准备买入,推动股价涨到11.

    除此之外,在长期交易过程中,有100个人发现了这个规律,他们也要买入,他们买入的理由不是企业经营好转,而仅仅是有10个投资者要买,股价上涨这一预判。这种试图快人一步的预判有可能吸引100个人,或者1000个人,甚至更多,远远超过投资者。股价可能上涨到20.

    这也许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原理,他曾经买入共同基金大赚一笔,他的投资逻辑是经济形势好转,共同基金业绩大幅提升,很多人会买共同基金,所以,他要先于别人而买入。他买入的理由不是共同基金业绩大幅提升,而仅仅是有人看到业绩提升会买共同基金。

    有点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不过不是一只黄雀盯着蟑螂,而是很多只,黄雀的数量远大于螳螂。

    那么,这时候,主力眼光就应该再高一些,做那个拿弹弓的人,才能将螳螂和黄雀一网打尽。

    主力应该知道,一只股票有多少投资者,有多少看图形的投机者,有多少看基本面的投机者。

    如此说来,不但要靠操盘手法,还要看基本面,考虑价值投资者和价值投机者,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这是选股的秘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