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辣文 > 穿越小说 > 巨变岁月 > 第二十三回 君臣仓皇西行 将士心尤怨恨
    1

    雨,接连不断的雨。

    自从六月十五日那一天,在马嵬驿附近,李隆基与太子李亨的大队人马分手以后,就一直烦恼不断。

    到了晚间,瓢泼大雨就开始一直下个不停。

    遍地泥泞,道路又湿又滑。

    李隆基一行人马,没有谁带有雨具。大家浑身湿透,个个都像落汤鸡。

    大人小孩,一路哭泣着,冒着大雨,栖栖遑遑地向前行进,寻找最近的驿站乡村或者乡镇城市。

    李隆基恼怒忧郁,着急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听天由命,只有不停地为皇家眷属打气,鼓励大家前行。

    六月十七日,李隆基君臣一行,经过两天的艰苦跋涉,终于还是较为顺利地抵达了ZS县SX省ZS县城。

    2

    岐山,本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岐山的历史悠久,所在的地域,曾经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

    岐山,因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得名。

    ZS县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的西部,现在SX省BJ市的境内。

    ZS县南按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的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ZS县的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纬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3

    俗言:“天灾多人祸,乱世多谣言。”

    近段时间,常常是流言四起,让人整天提心吊胆,惊魂不定。

    李隆基的皇帝车驾,刚刚走到ZS县城,正准备落驾岐山,稍作休息,补充给养,然后再行。

    突然,探子紧急来报:

    “陛下,叛贼安禄山的前锋部队,已经迫近了ZS县城,请陛下指示。”

    李隆基闻听,大惊失色,急忙询问道:

    “叛贼有多少人马?”

    探子急慌慌地回答道:“陛下,贼势浩大,具体情况不明,大约有数千人马。”

    那时,探子见叛军的队伍追来,心里也非常恐惧。他们急慌慌地想到逃命,哪里能够弄清,究竟有多少贼兵呢!

    李隆基一行,此刻早已是惊弓之鸟。

    闻听探子的报讯,他们来不及辨别消息的真假,一刻也不敢停留,就急急忙忙地拖着疲累的身体,继续起驾前行。

    4

    “宁可谨慎小心,不可稍犯过失。”这是近段时间以来,李隆基一直坚守的信条。

    此时,李隆基身边护卫的,只有一千左右的禁卫军。而需要保护的皇家眷属以及文武百官等,却有数千人之多。

    为了谨慎行事,李隆基根本就来不及,再派人去,仔细打听叛军追兵的真实情形。他就匆匆忙忙地率领大众,绕过ZS县城,向南夺命狂奔。

    那些追随皇帝的达官贵人们,闻听叛军追来的消息,更是惊慌失措。

    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一旦与他们的大队人马脱离,没有了禁军将士的护卫,他们这些衣着光鲜的贵人们,就随时可能,成为乱民或者乱军、叛军觊觎的猎物,死无葬身之地。

    傍晚时分,李隆基的队伍,终于艰难地抵达了起先商定的目的地扶风郡(SX省FX县逃难的队伍实在走不动了,李隆基不得不下旨,就在扶风郡驻扎了下来,补充给养。

    5

    扶风郡,据《魏书?志第七?地形二下》记载:

    扶风郡,原来是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

    武帝时,称为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名。

    就是说,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汉武帝开始设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一起,合称为“长安三辅”,属于西汉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三国时,曹魏王朝,又把右扶风改为了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SX兴平东南)。

    大约相当于今天SX麟游、Q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

    西晋则移治池阳(今SX泾阳西北)。

    6

    六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接连三天,大家冒着风雨,马不停蹄地长途奔逃。

    尤其是护驾的禁军将士们,更是辛苦。

    他们不仅要护卫大家安全,而且要帮助大家寻找粮食饮水,督促帮助大家上路等。

    禁军将士顾上了别人,就顾不上自己了。大家是饥渴交加,人困马乏,疲累至极。

    先前,御史中丞韦谔,曾经与禁军将士们约定说,大军抵达扶风郡以后,就去休整休整,立即去补充粮食饮水等给养。

    大家满怀希望,依靠这个坚定的信念支持,才终于拖儿带母,逃到了扶风郡。

    但当大家抵达扶风郡以后,大家却绝望地发现,扶风郡几乎是什么东西都没有给逃难的人们留下。

    扶风郡的官吏和百姓,听到叛军侵犯的噩耗,也大多已经携带粮食财物逃离,只留下了一座空城。

    7

    六月十七日晚上,军中怨愤再起,军心再度动摇。

    疲惫饥饿的一千多禁军将士,怒不可遏,终于忍不住诅咒起皇帝来:

    “什么狗屁皇帝,自己造下的罪孽,却要我们来承受!我们好些日子,都没有吃上一顿饱饭,穿上一件干衣了。叫我们如何有力气,去为你卖命呢?”

    言谈之间,抨击,甚至诅咒皇帝的话语,都从将士们的嘴里脱口而出。

    陈玄礼等禁军将领们听见,也是充耳不闻,不敢大声地制止士卒们的发泄。

    陈玄礼等禁军将领们也知道,众怒难犯,得罪了禁军士卒,激起兵变,最后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同归于尽。

    8

    十五日那天,太子李亨父子一行,率领禁军的大队人马与父皇告别。

    在马嵬驿分手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对皇帝父子发誓说:

    “请太子殿下放心!臣哪怕粉身碎骨,也一定会同寿王一道,忠诚地护卫陛下,顺利到达西蜀。”

    太子李亨非常感激,连声叮嘱陈玄礼道:

    “大将军,陛下一直都坚信你的耿耿忠心。旅途崎岖,叛贼猖狂,前途难测,请将军一定要小心从事。”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慨然应诺道:

    “殿下放心。臣哪怕以身殉职,也要报答陛下的鸿恩。”

    所以,从马嵬驿分手以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开始孤身一人全权负责,指挥着剩下的这一千左右的禁军将士,保护着大队人马的安全。

    深得军心,德高望重的陈玄礼,这时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窘迫的境地。

    面对弹尽粮绝的窘迫处境,久经风雨的陈玄礼,也几乎无法完全地说服、控制这一千多禁卫军将士了。

    9

    听到将士们的怨言之后,陈玄礼实在忍不住了。他一筹莫展,只得垂头丧气地前去,向李隆基汇报禁军的情形:

    “禀告陛下,情势不妙啊!军中粮草饮水皆无,又没有金钱赏赐给大家。禁军的军心,已经接近涣散了,必须尽快想法,安慰他们才是啊!

    不知陛下,可有什么指示?”

    足智多谋的陈玄礼,也开始向李隆基出着难题。

    10

    听到陈玄礼的汇报以后,李隆基心里越发忧虑和着急起来。

    他茫然四顾,素手无策,只得吩咐陈玄礼道:

    “爱卿啊,此时朕,也是无计可施了!朕的手中,此时既没有粮草饮水,可以解决身边这两千左右人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又没有金银财宝,可以用于对将士们的赏赐啊!

    朕知道这件事的严峻,正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爱卿啊,将士们一向听从你的指挥,请你继续回到军营中去,尽力地替朕说服和弹压住禁军将士吧!拖一时算一时。

    朕会尽快想法解决的!”

    看着李隆基愁眉苦脸,衰老凄苦的样子。陈玄礼心里一阵难过,不禁对皇上心生了几分同情。

    “陛下放心,臣会想办法的。”陈玄礼无精打采地离开李隆基,前去安抚部下。